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温青
温青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0/23 9:03:5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汴京,暴雨之夜。

    温青,和他真诚请来的学者、朋友,在城南一家茶社聚会。

    耿占春、刘恪、萧开愚、任崇喜、张晓林、孙玉亮、曹洪蔚和我。

    在这之前,军旅诗人温青又打印出的他的诗集送我。

    诗人萧开愚是第一次见面,知道他游学德国。后被耿占春推荐,受聘于河南大学文学院,和他一起被聘请的还有先锋小说理论家刘恪。

    温青即将换防,他想听听大家对他诗歌写作的意见。

    尽管是雅间,还是能够听到外面大雨瓢泼的声响。

    我去之前,给温青写了封信,就给大家读了一遍。

    记得我是专门挑选了一个中式古典信封,信笺上是竖排书写的,落款钤了我的印章。

    对于温青,实话实说,我了解不多,只是仅仅从他送我的自印诗稿中得出的印象,难免狭隘。

    信的大意:

    温青的诗歌都读过了。我有一个明显的印象,诗人太多的歌唱,偏偏诗人出生的地方曾经是中国灾难最深重的地区,我想温青的父辈一定饱尝过饥饿的折磨……但是,我在温青的作品中,没有读到苦难!

    我后来为此在一篇文章中专门提到,1997年在法国,北岛对路经的柏桦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这代人写不出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我们的苦就白受了。

    在我朗读过写给温青的信后,耿占春温和地插了句:啥时间中森能给我写封信就好了。

    雅间的空气顿时松弛了不少。

    别人的谈话内容,我没记住。

    晚宴改在西大街一家海鲜馆。

    豪雨中分别时,温青向每个人都行了标准的军礼。

    我不知道这个湿淋淋的夏夜在诗人心田会完成什么样的播种,在我后来读到温青“我终于回到家乡信阳”中那一节诗句:“每次天降大雪,我一定是其中的一片,落地、翻卷、融化……只有诗歌,才能让一个人如同雪花爬上枯草,不断地重生、不断地湮没……”我分明感触到诗人已经完成了对人生和诗歌的深层体悟。而不久前《解放军报》以头版位置、以超出4A纸面积破天荒的篇幅发表温青于抗震救灾前线拍摄的《泪别玉树》,叙事诗一般宣告了一位成熟诗人广阔的艺术活力和创作功底。

    对于70后诗人温青,人们有理由抱有更高的期待。
(作者:中森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公交车上话变化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