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庆长假已经过去,但到开封府参观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府内的演出,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几个身穿古装的演员,正在演奏民乐。丝竹合奏,听来十分入耳,那曲调,那节奏,颇有大宋遗风。开封府的负责人刘天增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演出,还有很多。
提起开封,总让人想起包公,提起包公,也总让人想起开封府。记者在福建采访客家人时得知,客家人对开封府有着无限的向往之情。每逢演包公戏,老一辈人就会对后辈人说:“看,开封府是咱们的老家呀。”开封府,已经成了客家人故乡的代名词。
“开封府是开封当之无愧的名片。这张名片,不仅得到了全国的认可,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开封府董事长段朝现对记者说。
在开封府市场部经理修振明的带领下,记者再次参观了开封府,虽然来过多次,也自以为对开封府有所了解,但修振明的讲解,让记者得知不少之前不了解的故事。
在北宋开封府任过职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除了包拯外,还有欧阳修、寇准、范仲淹、苏轼、蔡襄等人。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3位皇帝,也都在开封府“挂职锻炼”过。
李良学先生是开封研究包公和开封府的专家,他向记者讲述了许多包公及开封府的故事……
提起开封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包公。一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让包公名扬四海。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景仰包公。可以说,包公是开封府的骄傲, 也是开封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包公代表的是廉洁奉公、正气凛然和为官清正。尤其是在正义不得伸张、歪风邪气盛行之时,人们更加怀念包公。当然, 包公之所以成为包公不是偶然的,包公形象是整个宋文化的产物,更是人们渴望的结果。
包公名拯,字希仁,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此时的北宋,经历了宋太祖、宋太宗的治理,经济已经初步繁盛,百姓已不再像五代时期那样颠沛流离,早已安居乐业。宋真宗是一位不扰民的皇帝,虽然有些迷信,但总体上还是位好皇帝。
宋仁宗嘉元年(公元1056年),宋仁宗任命文彦博、富弼为相,并任命欧阳修为翰林学士,吴奎为知制诰。这些正直有为之士一上台,朝廷政治面貌立刻焕然一 新。在欧阳修的举荐之下,同年十二月,宋仁宗下诏,任命包拯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于是,包拯于次年年初来到开封,三月正式“打坐开封府”。
开封府乃北宋首府,朝廷对开封府格外重视。开封府治理得好,有助于全国的稳定,治理得不好,会对全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开封府的长官人选,朝廷是 要经过反复考虑的。宋太宗、宋真宗登基之前,都做过开封府尹。所以,后来的知府为了表达对宋太宗、宋真宗的尊重,不再称府尹,只称权知开封府。
开封府又称南衙,这是为什么呢?一种说法是,因为开封府位于皇宫之南,所以叫南衙。另一种说法是,宋太宗做府尹时,常在自己的府中办公,因为他的府邸在皇宫南边,所以大家称之为南衙,后来,也就以南衙代称开封府。到底哪种说法对,我们现在也很难分清。
开封府尹都是皇上信任的人。包拯能被任命为开封府的长官,证明其经过多年的考验,宋仁宗已经对他相当放心了。但是,这个职务并不好当。北宋东京是当时全国 甚至世界上较大的城市,有100多万人。虽然具体数字尚有争论,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赞同这一说法。开封府公事繁杂,要承担行政、经济、司法、城市管理、消 防、社会救济等诸多不同的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个行政部门,仅毛笔每个月就能用光一箱。开封府的官印每年都要换颗新的,不然,印文就被磨得漫漶不清了。
包拯一到任,就着手革除弊端。之前,百姓要到开封府告状,先要把状子递给府吏,府吏再根据状子的性质,决定是否告知府尹。表面上看只不过是一道程序,实际 上却增加了舞弊的机会。很多府吏收了贿赂才肯向上转状子,没有钱的百姓,只好受委屈。这就是百姓通常所说的“衙门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包拯到了开封府后规定,告状人可直接面见府尹诉说冤情。这么一改,几百年的弊政就没有了。百姓有了说理的地方,当然欢呼雀跃。像包公这样真心为百姓着想的 官员,百姓就是编再多的故事、戏剧来歌颂他,也不为过。当然,那些断了财路的府吏可能也会在背地里骂包公,但他们毕竟是阴沟里的虫子,是不敢见阳光的。
个别府吏心怀不满,就故意为难包公。他们把各种不同的案卷混在一起,想让包公难堪。这类小诡计自然难不倒包公,他不但理清了案卷,还以此为理由,处理了一批污吏。从此,府吏们谁也不敢再和包公作对了。
包公尹京,正直无私,为了避免求情、拉关系等弊病,包公连私人书信都杜绝了。当时的民谣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打官司时没有关 系不要紧,没有钱送礼打通关节也不要紧,在阴间,有正直无私的阎罗王主持正义;在阳间,则有正直无私的包公主持正义。包公在世时,百姓已经把他和神相提并 论了,可见百姓对包公的评价有多么高。无怪乎后来的传说中,描写包公能探地穴、昼断阳、夜断阴。
北宋东京,经济发达,酒店林立。当时的大酒店叫正店,小酒店叫脚店。据记载,东京仅正店就有72家。像矾楼这样的正店,喝酒的人每天都有千人左右。喝酒的 人多了,自然能“喝”出故事来。有两个人是好朋友,在一块喝酒,其中一个贪杯,身上带有几块金子,他怕喝醉后金子丢失,就将金子交给对方保管。谁知酒醒 后,保管金子的那位不认账了,否认有这回事。两个人吵吵嚷嚷,闹到开封府。包公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先稳住两人,然后派公差到保管金子的人家中,对 其妻子说她的丈夫已经招供,须赶快把金子还给人家,不然开封府将会重罚。这人的妻子一听,乖乖地把金子拿了出来。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包公断案的机智。
提起开封府,很多人自然会想到铡美案,想起陈世美和秦香莲。历史上有无陈世美和秦香莲,我们不得而知。但包公的断案标准,绝对执行的是老百姓的标准和农民 的价值观。包公处死陈世美,绝对不是因为陈世美停妻再娶,而是因为陈世美指使人去杀秦香莲和自己的一双儿女。此种行为,可以说连禽兽都不如。当然,还有另 外一个为陈世美平反的传说:陈世美做官后,一位昔日的同窗去找他,陈世美因为事忙未能见他,这位想打秋风未打成的同窗恼羞成怒,就编了一出忘恩负义、停妻 再娶的戏曲污蔑陈世美,以泄心中之愤。
最有意思的是包公传说中的三口铡刀。据说,三口铡刀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龙头铡用来铡犯法的皇亲国戚,虎头铡用来铡犯法的官员,狗头铡则用来铡犯法的平民百姓。这个传说虽然还有着等级意识,但总体上是在反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平等思想。
包公代表百姓利益,百姓在他身上寄托了无限的向往。在古代的中国,百姓绝大多数是农民,因此,包公也被有意无意地农民化了。由于农民成天在田里劳作,风吹 日晒,肤色自然偏黑,所以,戏台上的包公也就成了黑脸。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在所有农具中,铡刀是最像刑具和兵器的,也是最令人害怕的。铡刀是用来铡 草的,因为要一个人塞草、一个人铡,塞草者一不小心被铡刀铡掉手指的事屡见不鲜。所以,农村人尤其是农村孩子,对铡刀均心存畏惧,敬而远之。将这种农民畏 惧的农具当成包公的刑具,不仅能增加包公的威风,也更使观看包公惩罚恶人戏曲的农民觉得解气。
还有一则包公倒坐南衙的传说。其实,北宋开封府的大门也是朝南开的。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传说呢?一是包公清廉刚正,认理不认钱,百姓认为包公所在的开封 府和一般的府衙不一样,所以开封府的大门应该向北开,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包公倒坐南衙的传说。二是这个传说也可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因为包公曾在御史台任 职,而北宋御史台的大门就是向北开的。
宋仁宗嘉三年(公元1058年),60岁的包公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宋仁宗嘉六年(公元1061年)四月,包公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宋 仁宗嘉七年(公元1062年)五月十三,包公忽然染病。同年五月廿五,包公走完了他为国为民、刚正不阿的一生,享年64岁。宋仁宗赠包公为礼部尚书,并谥 号为孝肃。百姓闻讯,莫不叹息;公卿闻讯,莫不悲悼。
包公一生清廉刚正、正直无私,从古至今,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许多小说、戏曲、电视剧、电影都在反复讲述包公的故事。有关包 公的研究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更有人专程到开封府参拜包公。前几年,泰国大法官代表团来到开封府,面对包公塑像宣誓;一位法国导演慕名而来,认为包公精神不 但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在大力反腐倡廉的今天,重温包公精神,有利于我们防微杜渐,建设更加温暖、和谐、公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