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金明池:波底画桥天上动
金明池:波底画桥天上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0/14 10:11:0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阅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发现晚年陈寅恪对柳如是格外钟情,并写下了《柳如是别传》。柳如是曾经写下一首《金明池·咏寒柳》,这是现存的柳如是词中最有名的一首。《金明池·咏寒柳》为诗人离开陈子龙以后感怀身世之作,抒发了美人迟暮之感,手法上极为成熟。柳如是对爱情是忠贞的、执著的,她对陈子龙刻骨铭心。在诗词创作上有《金明池》这一词牌名,始于秦观,金明池调见《淮海词》,赋东京金明池,即以调为题。《金明池》,双调120字,前段10句四仄韵,后段11句五仄韵。金明池本是开封一园林景观,是一个规模盛大的游乐场所、文化园林,风光旖旎的“金池夜雨”是“汴京八景”之一。

    一

    金明池,位于东京外城顺天门(即新郑门)外大街以北,即今开封西郊演武庄一带,始建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池周9里30步,池西直径7里。初建时,沿池畔即修有台榭亭阁,以奉皇上御驾。真正的大规模建筑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经过大兴土木,宽台高楼临池拔起,卧桥津宇八面接风,一池碧水有无限风姿,引人入胜。

    关于金明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孟子见开封历史上的国君梁惠王,“王立于沼上”。古代开封四周有大面积水域,如城西北有沙海,城东南有蓬泽,城东有牧泽。 古代开封水域称“沼”的,仅有西郊的金明池。秦将王贲水灌大梁,开封遭到极大破坏,此沼虽默默无闻,但它一直是“停水”之地,并未消失。

    后周时期,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打算征战南唐,于是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凿一个更大的水域,便于操练水军。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复凿之,引金水河注其中。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曾经亲自到金明池阅兵,观看水战。宋徽宗政和年间于池中建殿宇。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金明池原为宋太宗检阅“神卫虎翼水军”的操练之处,后来改作观赏龙舟夺标“水嬉”的园林,金明池“水嬉”成为东京娱乐的主要项目之一。金明池每年三月定期开放,允许百姓来参观,叫做“开池”。到上巳(农历三月三),皇帝车驾临幸观看“水嬉”完毕,金明池即行关闭。对面琼林苑同时开放,所有殿堂都可以入内参观。每逢“水嬉”开池的日子,百姓倾城来看热闹,也允许商贩摆摊做买卖和卖艺的杂耍百戏表演。

    在此之前的宋太祖赵匡胤,只能到“造船务”去观习“水战”,这是不能满足以在马上取天下而自负的皇帝的虚荣心的,故宋太宗动用了3.5万名士兵凿池,注入金水河水。为保证开凿质量,宋太宗还特意赏赐每个建设者钱物,并赐此池名为“金明”。 宋雍熙元年(984年)四月,宋太宗驾至金明池水心殿,检阅水军,只见“战舰争胜,鼓噪以进,往来驰突,必为回旋击刺之状”。宋太宗就此景对侍臣发了一通议论:“兵棹,南方之事也。今既平定,固不复用,但时习之,不忘武功耳。”金明池之所以开凿成周9里30步、池面直径7里许,正是为了能够容下盛大的军事演习的阵势。

    历史上有关金明池的诗文佳话流传甚多,如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卷)中的《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司马光的《会饮金明池书事》、梅尧臣的《金明池游》等,不胜枚举。

    二

    据开封市文物部门勘探显示,金明池东岸位于东京外城西墙之西近 300 米处,池为东西向,呈近方形,东西长约1240米,南北宽约1230米,周长4940余米,与史载“方圆9里30步”大致吻合。底污泥距今地表深12.5米~13.5米,厚度为0.4米~0.7米,泥内包含众多的小蚌壳和个别白瓷片、腐草及蓝砖颗粒等。池底低于当时池岸3米~4米,未探出池岸所砌之石,可能是在金明池废弃后被拆除。在池中心一带,距今地表约10米深处,普遍探出较多的蓝砖瓦块,面积约400平方米,但未发现建筑残基。

    为了重现北宋著名皇家园林水城的风采,开封将金明池遗址公园作为文化旅游系列项目开发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金明池的布局以及各建筑物的作用。“入池门内南岸,西去百余步,有面北临水殿,车驾临幸,观争标锡宴于此……由西去数百步,乃仙桥,南北约数百步……桥尽处,五殿正在池之中心……桥之南立棂星门,门里对立彩楼……门相对街南有砖石砌高台,上有楼观,广百丈许,曰‘宝津楼’,前至池门……北去直至池门后,乃汴河西水门也。其池之西岸,亦无屋宇……”金明池基本是一个方形的池子,园林中水面占了绝大多数面积。建筑物点缀池中,南北轴线上建筑物较多,从南到北有棂星门、彩楼、仙桥、“水心五殿”、“奥屋”。在南北轴线东边,仙桥之东,有一临水殿。在池东北角有一水榭,池东有一不知名重檐九脊殿。主要建筑物就是这些。

    入池门,沿南岸向西100余步的水面上建有临水殿。由此向北有一桥由南岸延伸水中,称为仙桥。仙桥南北长数百步,整个桥身由连续起伏的二道拱形相连,下排雁柱使每个拱的中央隆起,桥的栏循用朱漆涂丹,金碧陆离。远远望去,若3条飞虹横卧寒波,又似一条巨龙腾跃水浪,为广阔的池面增添了如诗如画的风韵。此桥起伏逶迤、造型奇特,酷似骆驼脊背,所以又称“骆驼虹”。

    金明池上的“飞虹”仙桥与“水心五殿”是这座水上园林的核心建筑,《东京梦华录》中称它为“仙桥水殿”。《玉海》中说水殿有5座:“有水心五殿,南有飞梁,引数百步,属琼林苑。每岁三月初,命神卫虎翼水军教舟揖,习水嬉。西有教场亭殿,亦或幸阅炮石壮弩。”所谓“水心五殿”就是在金明池的中央专门为皇帝游乐建造的水上宫殿。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湖光山色与小桥流水看作是人间佳景。但开封地势平坦,城中虽不乏小桥流水,而湖光山色却不可得。金明池的设计者在凿池之初,就确定了巧妙的造山规划。他们把挖池的泥土堆积于池的中央,撮土成山,叠石造景,随后把在南方的诸多奇花异草种植其上,建成了大池中心的人工岛。岛的周边呈十字状,用砖石砌成。在小岛之上,人们又建了巍峨的宫殿。金明池以池中央的人工岛为核心,从池的南岸到池心岛修建虹桥。这座“飞虹”仙桥设计得尤为别致。通过撮土筑岛、修建桥梁,在岛上建筑楼台殿阁,设置御座、龙床、屏风等富丽堂皇的御用物品,营造出一个风光如画的人间天堂。皇帝站在湖心岛的殿台上可以饱览金明池上各处的秀美景色,就像到了蓬莱仙岛一样快活。当时有人把金明池上的“飞虹”仙桥看作是连接天上人间的通道。如宋代诗人在《游金明池》诗中所称赞的:“波底画桥天上动,岸边游客鉴中行。”由此可知当时金明池上湖水如镜、天水一色,水上的拱桥与水下的影子融为一体、浑然天成。韩琦的《驾幸金明池》一诗就把金明池比作蓬莱仙岛。他说:“从官齐许宴蓬山。楼台金碧交辉外舟楫笙歌浩渺间。”在他看来,皇帝就是在蓬莱仙岛设宴,让他们体验到神仙般的悠闲与快乐。

    沿桥步入池中,一路凭栏,清风习习,几度上下便走到桥的尽头处。仙桥北端正接临水殴,5间大殿坐落在池水中央,整个殿基用石梵砌就,面向池北一字排开,上下两层,各建回廊。大殿中央设皇帝专用幄幕,周围屏风皆雕以云水戏龙图案,凝神之技,令人叫绝。屏风之中置一“朱漆明金”的龙床,供皇帝临风坐卧,观赏水军操练。仙桥南端有一门与临水殿遥遥相对,称棂星门,门内置两彩楼相对。棂星门外为一长街,街南筑有高台,台上建楼观,宽一百丈左右,称“宝津楼”。高台至金明池大门之间有一阔百余丈的宽畅场地,为骑射百戏之所。宝津楼南有殿,称“宴殿”。再西有一殿称“射殿”,供皇帝张弓习射之用。两殿之南有横街,“牙道柳径”,为都人击球之所。金明池东岸临水筑围墙,墙内植垂柳,两边“彩棚幕次”。池北岸正对临水殿筑一大屋,为藏龙船所用,人称“奥屋”。池西岸“垂柳蘸水,烟草铺堤”,游人稀少,为垂钓者的好去处。正如司马光诗曰:

    日华骀荡金明春,波光净绿生鱼鳞。

    烟深草青游人少,道路若无车马尘。

    这一泓绿水,两岸柳烟,雄楼接风,画桥寒波,把金明池装扮得“秀色可餐”。每当春季,遇阴雨霏霏,夜幕茫茫,一湖碧水更显得迷蒙绮丽、清新秀媚。“金池夜雨”,时人赞誉为京都一大景色。有诗这样描述:

    金明池上雨声闻,几阵随风入夜分。

    萧瑟只疑三岛雾,模糊犹似一江云。

    荷花暗想披红锦,草色遥知染绿裙。

    晓起银塘鸥鹭喜,水波新涨碧芸芸。

    金明池北岸修建的“奥屋”,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船坞,也是这座水上园林独有的标志性建筑。所谓“奥屋”,就是修造与停靠船舶的地方。“池岸正北对五殿,起大屋,盛大龙船,谓之奥屋。”

    北宋朝廷早年用的大龙船为吴越王所献,船长8米,龙头凤尾,高大华贵,十分壮观。到宋神宗时期,龙舟经历百余年的风雨侵蚀,船体已经严重破损,无法继续使用。为了给皇室修复和打造新的龙舟,宦官黄怀信献计创建了“奥屋”,“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奥屋”比西方第一个船坞的出现早400多年。“奥屋”的创建,不仅解决了修造大船的困难,为大船的停泊养护提供了专用场所,同时为金明池增添了特殊的风景。

    由于龙船上面高大豪华的殿阁过重,无法与船体保持平衡,为了使其不至于倾斜翻船,就特意在船底填压了18万斤的大铁饼。除了这种瞩目的大龙船之外,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各类小龙船,如水上百戏乐船、虎头船、龙头船、飞鱼船、鳅鱼船,还有露台乐伎与船屋等。由于这些船只不是用于轮渡,而是专门用于游乐服务,所以个个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三

    “三月十八,村里老婆风发。”《醉翁谈录》中的这句俗谚,揭示了当年金明池的魅力。这一天,百姓都入城玩耍,主要去处是金明池。那是一个皇家园林,只见波光浪花,返照着矗立在水中的岛上宫殿,亮晶晶,金灿灿。池中,龙舟昂首,小船簇拥,游艇徜徉,桥飞千尺长虹,柳丝拂水;岸上,楼阁巍峨,树丛环绕,彩棚人聚,伎艺涌动……她们耳闻目睹了震地的铎声,笙歌曼舞,锦绣满园,甚至“真龙天子”也会翩翩而来。因此,可使万人空巷的水上体育盛会届时就在皇帝的检阅下正式拉开了帷幕。

    宋淳化三年(992年)三月,宋太宗又一次来到金明池,亲手将一银瓯掷到波叠浪翻的池中,命令一军卒泅入水里取上来,表演“竞渡之戏”……一贯以勇武著称的宋太宗,开始在金明池波澜间挥洒上轻松的一笔了。将宋太宗与宋太祖比较,宋太祖全是观习“水战”,宋太宗则于“水战”演习间隙,设置点儿不仅能锻炼体魄又可调节情绪的“水嬉”。

    金明池在特定时间可供士庶同游,成为皇帝与民同乐、了解百姓疾苦的平台。宋太宗曾在金明池观“水嬉”时“纵京城观者,赐高年白金器皿”,又曾“召田妇数十人于殿上,赐席使坐,问以民间疾苦”。由此可见,无论是统治者的初衷,或是无意识中逐渐形成,金明池都起到了让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接触的公共交流场所作用,而不仅是作为皇帝游乐的场所而存在的。这也是北宋皇家园林的一大特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的:“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说“五殿正在池之中心,中坐各设御幄……戏龙屏风,不禁游人,殿上下回廊皆关扑钱物饮食伎艺人作场,勾肆罗列左右”。在皇帝临幸观赏龙舟竞渡的御殿,小商贩可以将摊位一直摆到御殿廊下,老百姓可以随意在御殿回廊里游览、饮食甚至博彩,这恐怕是历朝皇家园林中不曾出现的“奇观”。在这样的园林中,市民感到自由舒畅、无拘无束,其活动也多样得令人目不暇接。

    金明池作为北宋建园较晚的宋代园林,对较早的园林有所吸收,也有所创新。金明池仅在岸边种植几棵柳树,植物种类单一,水面宽广、一望无际,园林的布局体现出了宋代生活特色。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