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重修文庙碑廊记
重修文庙碑廊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0/10 15:20:4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德牟天地,道冠古今,百王宗师,生民物轨。孔子之于中华,唯圣唯神。自鲁哀公为之立庙,万世不祧。历代追尊,无以复加。所兴儒学,明王化,正人伦,实为国之纲纪,民心皈依。为邦育才,夫子设坛。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承其余绪,为明经尊道,经世致用,两汉以来历朝皆立太学、国子监。及于府县,亦兴庠序,左庙右学,遍及华夏。

    开封八朝古都,中原名郡。亚圣游梁,于此昌明仁义。排抵异端,拨云见日。汉贤戴德戴圣,阐释《礼记》,郑兴郑众,熟黯《春秋》,蔡邕石经,勘正天下。斯地硕儒,代不乏人。降及赵宋,首善之区,朝廷于文宣王庙崇礼备至,释奠释菜,必献乐奏。国子监及太学,规模日盛。至崇宁间,为屋一千八百七十二楹。饱学之士如邢昺、孙复、石介、胡瑗等亲为教授。仁宗诏令国子监将《易经》、《诗经》等七部经书以真篆两体刊石。由杨南仲书丹。斯时开封学庙臻于鼎盛。金代于开封立都不长,有关学庙的史料盖阙。道光九年发现之女真碑,关乎金朝开科及第之事,似可佐学庙仍存。元代于国子监故址建汴梁路学。明洪武三年为开封府儒学。后毁于水患。继徙于丽景门西北,历代知府时有增修。知府舒瞳重修,曾倩巡抚于谦为记。惜明末又毁于水。清顺治九年,巡抚亢得时、知府朱之瑶,始于现址新建,左庙右学。二公俱有碑记,述庙学之布局甚详。可知其规模宏大,结构严整,庶称府学之仪观。惜道光时,又遇水患,庙学毁败。其后应有重修,无奈史料或缺。民国以来,孔道式微,庙学亦日见凌夷。“民国”十六年,为修路,牌坊和泮池毁圯,庙学亦充他用。其后,所余殿庑渐次拆去,昔日风貌荡然无存。唯有棂星门和门前的石狮子尚兀立至今。

    上世纪末,于原府学残墙内发现康熙御碑等七块碑。御碑系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秋,为河南境内之嵩山、淮渎庙、禹王台、游梁祠所题匾额,分别为:“嵩高峻极”、“灵渎安澜”“功存河洛”和“昌明仁义”。并派员专程颁赐河南巡抚顾汧。“何幸遥颁宸翰,恍若得睹天颜”,获此至宝,大小官员无不抃舞感戴。对御书,自当“殚精摹绘,爰饬双钩,加意雕镂,更施五彩”,刻成御碑。除张悬于四处名胜外,另置于学宫,供缙绅瞻仰。还有两块,一块是“沇济灵源”,一块是御制五言诗一首,均钤有康熙御印。无当时官员的颂赞文字,似乎不是同时颁赐的。另一块是顺治十三年“游梁书院增科举员详由”。不属御碑。这些碑刻尚可见证清代书院的辉煌。金代女真文字碑尚存,惜沥蚀残毁严重,文字极难辨识。宋代二体石经至清嘉庆时曾于三官庙得其残体,遂移于府学。著名金石家刘师陆时任大梁书院山长,曾拓数本分赠同好,并歌诗相和以张其事。现在连拓本亦不知所踪矣。

    “五四”以来,孔学失去了尊显地位,并屡遭口诛笔伐。但大浪淘沙,沙去金留,不废江河,万古不息。时至今日,检讨反思,国人幡然醒悟,无儒学则无社会和谐,无儒学则无民族认同,孔学依然是重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因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之尊,不可撼矣。今国中孔庙学宫存者尚有千余处。且随着国力日隆,孔子学院已遍及五洲。开封处中原腹地,名曰古都,而孔庙之遗存已仅此而已。政府及有识之士本重温余泽,传承文明之旨,乃整修棂星门,重建碑廊。以彰华夏国学之余绪,存旧都文脉之遗迹。

    清代重修庙学的巡抚亢得时云,夫子“道丽中天,显幽毕照,不系庙之治不治也”,即说,孔子之尊在于道,而不在于庙,庙之存否,无碍其圣!然人们还是愿意“人心有寄,衣冠有归”,若建了祠庙,则庶人之崇仰有托,教化之行有所矣。夫子之学,光大有时,遗泽不竭。修建文庙碑廊,庶几可以崇道德而正民心乎。斯为盛事,不可无记。不避谫陋,聊为斯文。

    公元二0一四年九月张家顺撰文并书丹
(作者:张家顺 责任编辑:李海粟)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两座文庙
下一篇: 开封盘鼓威名扬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