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靖康之变:王朝大厦一朝倾
靖康之变:王朝大厦一朝倾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9/24 15:02:4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核心提示

    两宋之交,随着宋宗室南迁,大批中原人(包括开封人)南迁,据说历经十多年,迁移人口大约有500万,造成中华文化重心南移,宋朝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朝代。这次就是客家民系形成至关重要的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

    本报记者带您走进宋朝,回望一代王朝的历史,回望那些即将成为客家人的开封皇亲国戚、大夫平民、将官士卒。

    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天下定

    周末,驱车东出开封城,过黄河大桥,不久就到了封丘县陈桥镇。这里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地,宋代300多年基业由此奠定。

    作为与开封历史息息相关的一个镇,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中陈桥镇却不隶属于开封。在开封文化产业风生水起、旅游景点游人如织的今天,古老的“系马槐”还在,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陈桥驿却有点冷清。

    开封是八朝古都。五代时期,开封建城史上又迎来一个兴旺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被史学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荣驾崩,其7岁的儿子柴宗训柩前继位。

   “五代时期是一个骄兵悍将的天下,那些血战起家的将士,往往桀骜不驯。7岁的柴宗训继承帝位,威望与能力皆无,从其登基之日起,改朝换代的悲喜剧已经拉开。”9月20日,开封市博物馆馆长、文史专家曾广庆如是说。

   赵匡胤,祖籍保州清苑人(今属河北),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年轻时注意学习文化与骑射,喜好结交朋友,对社会状况与人情世故有较深了解。赵匡胤初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即后来的周太祖)帐下,成为一名禁军小军官。

   后周政权建立后,赵匡胤随周世宗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升任殿前都虞侯、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定国军节度使等。

   赵匡胤素有大志,在后周军队中培植了雄厚的实力,足智多谋的文官赵普也被其收为智囊。

    小皇帝登基终于给他带来了机会。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元旦,边关急报,契丹和北汉军队联合入侵。朝廷得报,不辨真伪,就立即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殿前司禁军北上抵御。

    第二天,前军首先出发,开封城内就传出“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的流言,而朝廷浑然不知。

    第三天,赵匡胤率大军出城,当晚抵达陈桥驿。当时军内有人制造舆论,为赵匡胤登基作准备。入夜,天寒地冻,赵匡胤手下的一些高级将领和赵普加紧谋划,他们一面派人返京暗告赵匡胤亲信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接应,一面准备黄袍。

    翌日清晨,陈桥众将士“叫呼而起,声震原野”,聚集在赵匡胤寝门前,请他面南而坐,把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然后三呼万岁。史载“或以黄袍加太祖身,且罗拜庭下称‘万岁’”,赵匡胤遂率大军南下回京。

    由于事先都已经安排好,赵匡胤兵不血刃就当上了皇帝,时年34岁。赵匡胤曾被封为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在宋州(今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赵匡胤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他身后的庙号是太祖。

    从此,赵匡胤开创了赵宋王朝立国319年基业。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卫王共18位皇帝。

    北宋时期赵氏分支渐多。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记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靖康之变后,随徽、钦二帝北上的主要是太宗派,他们播衍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南迁的多为太祖派和魏王派之后,赵姓族人如今已遍布东南方各地,后来又逐步开始向海外播迁。他们中有部分成了客家人。

    “重文抑武”:“弱宋”伏笔早埋下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朝代,经济繁荣,文化繁盛,很多地方令人艳羡不已。但是,宋朝在军事上软弱无力,特别是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对峙中屡屡处于下风。宋代与辽、金、西夏、元等订立了很多和议,几乎无一不是宋朝廷妥协退让、屈膝求和。

    宋朝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达,拥有百万军队,为何要靠屈辱换取和平?

    “宋朝推行的‘重文抑武’政策值得深思。”9月20日,市博物馆青年文史学者盖伟说。

    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战乱纷争,将骄兵悍,斯文扫地,民不聊生,天子权威削弱,任何拥有强大武力之人均可称王称霸。节度使安重荣公开宣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就是当时政治状况的真实写照。

    宋朝建国后,亲身经历五代藩镇割据、武夫跋扈的赵匡胤,从内心深处视武人为社会动乱、政权更迭的根源,遂进行了军事制度改革。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将中央及各级节度使的兵权统统收归国家,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为防止禁军仿效自己兵变,赵匡胤煞费苦心,降低了禁军最高统帅的职位,任用一些资历浅、军功不高之人担任禁军统帅,使将官难以形成“犯上”威望。

    同时,赵匡胤将禁军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禁军统帅只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只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此举让纵使有异志的将官也难以私自调动军队。

    为了防止军队将领与士兵、军队与地方结成亲密关系,宋朝在军队实行了“更戍法”,即不断调换派驻外地的禁军,不断调换军队统帅,有的三年一换,有的两年一换,个别地区甚至半年一换。“更戍法”使兵将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彻底消除军队内部“小团体”产生的环境。

    宋朝还实行以文驭武的任用制度。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人一人也。” 选用文臣担任军事重镇的知州府,赋予掌管军队的权力。宋朝大力提高文官地位,出现战事时一般委任文官为统兵主帅,武将出任副职。这样,能够造反的武将就必须听命于不懂军事的文官。

    宋太宗通过“烛影斧声”即位,与他的哥哥赵匡胤相比,对武将防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就是说任何事情或制度都要互相牵制。宋太宗不放心武将。据说,为牢牢掌控战场,他战前将阵图颁赐给将领,临阵对敌,不依据阵图从事,即便获胜,回朝也要受到惩罚。

    宋太祖公开宣称:“宰相当用读书人。”宋太宗要“兴文教,抑武事”。太宗即位两个月就举办科举考试,一次性录取近600人,还将宫中原有的“讲武殿”改名为“崇政殿”。

    与此同步,官场中强调“有出身”和“无出身”之别,通过科举入仕者为“有出身”,这些人提升较快。其他文官为“无出身”,更不用说武官了。

    宋代以兴盛的科举制度,造就了发达的文官制度。由此,北宋“重文抑武”的大政方针得以确立。在“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大环境下,宋代的社会风气发生根本性变化,致使文官的地位越来越高,武官的地位越来越低,社会的优秀人才纷纷涌向文官一途,原本同样重要的武将一途乏人问津,文臣更不愿意改任武职。

    经过宋太祖、宋太宗两代皇帝的打压,北宋初年,武将群体从崇尚武力征伐变得唯唯诺诺、循规蹈矩,几乎失去了武将以征战沙场为荣的本性。

    定都开封,无险可据,北宋不得不强化京城驻军。《水浒传》说“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就说明了当时开封所驻禁军(正规军)情况。宋代实行募兵制度,类似于现在国外的雇佣兵制度,士兵一经招募入伍,可以带家属,且终生供养(到60岁退役,衣食供给减半),这样优厚的条件致使军队数量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军队中既有精锐的少壮士兵,也有饱食终日战斗力很差的老弱病残,其战斗力肯定大受影响。

    严重的“重文抑武”国策持续整个宋代。与士大夫治天下相比,宋代开创了崇文之风,其319年基业对文官礼遇有加,犯事之文官要么降职,要么流放,很少诛杀大臣。

    对武官却防备有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岳家军”日渐壮大,朝廷唯恐生出“事端”。

    但是,文官都是道德高尚、才华横溢吗?“文韬武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崇文”和“重武”并不矛盾,“崇文”不宜“抑武”。在列国虎视眈眈之下,一个“重文抑武”的王朝该发生什么样的悲喜剧呢?

    强敌压境:艺术天才苦无方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作为亡国之君,在史书上他常被诟病。

    宋朝在宋徽宗前的七位皇帝把宋家江山推向了一个辉煌时期。

    宋太祖、宋太宗用武力基本统一了广大汉族聚居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历史。

    但是在收复燕云地区时却遇到了强大的辽国。宋太宗时期,先后对辽进行了两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订立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订立之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辽宋没有发生战争。

    收复燕云十六州是自宋太祖赵匡胤以来历代宋朝皇帝都立志收复的梦想。

    宋神宗变法图强,经络西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打败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

    宋太宗、宋神宗壮志未酬,更加激起了北宋君臣心中的愤慨。虽然订立了和约,辽国仍然是宋朝的敌人。

    灭辽,这个机会却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的确不同于一般的帝王,人们常拿他与南唐后主李煜比较,因为两人都是无可争议的艺术天才。宋徽宗工于书、画,更在书法上独创了至今仍在使用的“瘦金体”,但是这些才能都与治理国家没有多大关联。艺术家就艺术家吧,用艺术家的思维治国,岂不糟糕?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年仅25岁的宋哲宗驾崩,但他没有留下子嗣。谁来继承皇位?继承者只能从其兄弟中选择,向太后看中了端王赵佶。当时有大臣反对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但是反对无效。年仅18岁的赵佶被推上大位,后庙号徽宗。

    艺术天才赵佶当上皇帝之后,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他在翰林图画院之外设立“画学”,“画学”成为世界最早的绘画专科学校。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在开封修建规模宏大的万岁山(后更名为“艮岳”),这项工程耗资巨大,直至北宋灭亡前的10年间仍在建造。史载万岁山方圆10余里,高峰八九十步,其中有芙蓉城、灵璧城、慈溪、景龙江等胜地,设计更为精巧,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我们熟知的 “花石纲”就是修建万岁山时出现的。

    给予宋徽宗“昏君”称号的原因之一是他对蔡京的任用。蔡京(靖康之变后,蔡京的后代迁往福建、广东、海南和港、澳、台,部分成为客家人)是宋朝历史上的书法名家,据说他深得书圣王羲之笔意,能写一手好字,且自成一家。蔡京在宋徽宗朝四次出任宰相,前后执政20余年,是宋朝名副其实的第一权相。蔡京工于心计,推行新法,党同伐异,制造了闻名的“元祐党人”案。蔡京在推行新法时破坏了宋朝的经济体系,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金联合进攻辽国。宋派十万大军北上,欲收复燕云地区,然而却被辽兵击溃。随后宋派大军又一次攻燕,又一次失败。而金军进展迅速,最后兵不血刃占领辽都北京。

    夙敌既灭,虽然金国没有按照约定把燕云地区完全交还宋朝,宋廷仍然为胜利大肆庆祝,没有防备金国的南犯。

    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伐宋。面对空前强大的金军的进攻,宋军一触即溃,或不战而溃。金西路军连克数城,但受阻于太原。东路军长驱直入,日益接近黄河,直指都城开封。

    宋朝派兵去防守黄河,竟然有不少士兵不会骑马,上马后死死抓住缰绳,哪里还能打仗?一听说金兵来了,黄河守军直接烧掉桥梁,望风而逃。金兵到了黄河岸边,竟然见不到一个宋兵,就搞了几艘船渡河,慢悠悠几天才渡完。黄河天堑,等于通途。金军将领慨叹:“南朝(宋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

    金兵南下,宋廷朝野乱成一团,束手无策。宋徽宗惊骇不已,急忙传位于太子赵恒,自己逃往亳州太清宫烧香避难。

    兵临城下:一错再错江山失

    按理说,北宋灭亡的责任不能完全由宋徽宗承担,因为他毕竟已经退位。

    赵恒继位之初,取“日靖四方,永康兆民”之句,改年号为靖康,后庙号钦宗。但是,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26岁的赵恒确实想做一番事业,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决断力,表现在对金作战还是和谈问题上游移不定。原本准备御驾亲征,当听说东路金兵已经渡过黄河时就胆怯了,他想出逃。后主战大臣李纲(李纲后人亦有成为客家人者)说服宋钦宗不再出逃,加紧组织东京保卫战。

    此时,各地勤王之师源源不断赶往京城,只要宋朝君臣精诚团结、全力以赴,是完全可以打败金兵的。然而,宋钦宗也畏敌,开始与金军议和,双方签订了城下之盟。金军不仅要得到大量财物,同时还要求宋主尊称金主为伯父;宋朝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三镇之地,并以亲王、宰相为人质。

    三镇是宋朝立国屏障,又是赵家祖坟所在地,宋朝皇帝要比金国皇帝低一辈,这样的条件是对宋朝的羞辱。但是,宋钦宗竟然答应了。

    此时,各地20余万勤王之师已经会聚京城。援兵已到,宋钦宗又复主战。

    金军担心宋军数倍于己,久呆城外于己不利,又因宋答应割地赔款,又有人质在手,就不等赔款金帛全部到位,便匆匆向北退兵。

    然而,宋钦宗并没有履行和约。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下诏伐宋。各地将帅接到勤王檄文后,赶紧率兵前往开封。但主持议和的大臣担心这样会给金人以口实,影响议和,就命令各地军队不得妄动。这是朝廷犯的一个大错,直接导致金兵围困开封时,勤王军不见踪影,开封就成了一座孤城。

    开封之所以作为国都,城垣坚固,易守难攻。当时到达开封城外的金兵只有七八万人,只能从东和南两个方向进行重点进攻。守城待援未必不是一个好办法。

    宋钦宗君臣却相信了妖人。有大臣保举一市井游民郭京,说他能施六甲法,可以退敌。宋钦宗赐他金帛数万,令他自行招募7777人的所谓“六甲神兵”。郭京以“生辰八字”为标准招募人马,结果招来的全是市井无赖之徒。在金兵攻城的紧要关头,这伙“六甲神兵”打开宣化门攻击金兵,哪里是金军铁骑的对手。金兵乘势攻入占领了城墙。开封外城被攻破。

    在平原旷野,女真骑兵纵横驰骋,但是开封城尚有百万军民。国之将亡,大家同仇敌忾,“百姓欲巷战,其来如云”。金军担心进城巷战不敌,“蹬城”而 “不敢下”,就假惺惺地要议和。

    对金人抱有幻想的宋钦宗答应要求,并亲往金营议降,后奉上降表。金人提出条件:要犒军绢一千万匹、金一百万锭、银一千万锭(金银每锭五十两)。

    宋钦宗下令在开封城内大肆搜刮财物,满足金人要求,不足的部分甚至用妇女冲抵,但是仍然不够。

    金人再次威逼宋钦宗到金营,予以扣押,待交纳足数后,方可放还。开封城内能有多少金银?这一次宋朝最高统帅成了人质,臣民不得不俯首贴耳。

    宋钦宗严令军民不许抵抗,违者杀无赦。结果,金兵没有遇到丝毫抵抗就进入开封城内。

    后人评价,假如进行巷战,金军也未必是宋军的对手。

    金军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六日下令废掉徽、钦二帝,北宋就此灭亡。

    一个建国百年、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文明之国,却被一个建国10多年、刚刚步出原始社会、尚在奴隶制状态下的国家打败,北宋的作为令人费解。

    曾广庆说:“北宋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朝廷腐败,军备松弛,无法抵挡金人进攻。朝廷大臣忙于内斗,皇帝又在战和之间不断摇摆,造成许多决策失误。长远说来,北宋国策‘重文抑武’,重在防范内患,对外患认识不足,最终酿成了苦果。”
(作者:吕树建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李大钊讲演处
下一篇: 重阳”节考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