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明清开封萧墙街考
明清开封萧墙街考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9/16 9:47:5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明代小说《歧路灯》的主人公家住祥符县萧墙街。关于萧墙街,不少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歧路灯〉中开封街巷小考》中说:“明代开封有萧墙,也有萧墙街,但是萧墙街是指沿王府四周萧墙的街道,还是指哪一面、哪一段而言?具体方位不可考。明末,开封被黄河水淹没,萧墙无存,清代的文献及图表均无萧墙的记载,可见无此街名。《歧路灯》是沿用明代的旧名。”也有学者认为,作者李绿园用的这个“萧墙”不是沿用明代的旧名,因为本来在现实中就没有这个“萧墙街”,而是他运用孔子的这句话来寄寓他的教育理念,完全是作者虚构的。笔者根据开封地方史志及历史地名文献资料,考证了明清开封萧墙街的历史与变迁。

    一

    清乾隆年间,李绿园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以清代的太平盛世为时代背景,反映盛世背后隐藏的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开创了我国教育题材古典小说的先河。小说以富家子弟谭绍闻如何由一个败家浪子重振家业的故事为主要线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教育危机的严重性,为社会敲响了警钟,为误入歧途的青年找到了指路明灯。

    《歧路灯》以18世纪的河南开封为背景,对当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习作了详细的描绘。小说虽托言明代,实际上反映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社会生活,是一部描写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歧路灯》里的主人公谭绍闻就住在“开封府祥符县萧墙街”。明清时的祥符县即今之开封市,明、清时为开封府首县,也是河南省省城。萧墙是明代周王府四周的外墙,周长九里十三步,萧墙街由此而得名。

    萧墙,指的是古代宫室围墙大门外(一说大门内)面对大门的门屏,又名“塞门”、“屏”,略似后代大门外当门的照壁。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避免他们向大门内窥视。一说萧墙是国君宫门的门屏,“萧”是“肃”(肃敬)的意思,“墙”是“屏”的意思,臣见君,至屏而愈加肃敬。《论语·季氏》上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孙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当时准备去攻打小国颛臾。孔子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内部。“萧墙之内”隐指当时的鲁国国君哀公。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的专横跋扈,因此内变将作。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内乱叫做“萧墙之祸”。

    二

    明代开封周王府的紫禁城是建在金五里宫城的基址上。由于藩王的等级比皇帝要低,因此周府周围虽然有九里十三步的萧墙,但其建筑物却不得不集中在五里的紫禁城内。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开封守军欲水淹围城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掘开黄河大堤,没想到洪水却将整个开封城吞噬了。自此以后,延至整个清代,开封附近黄河水患都是严重的。

    当黄河水又一次将整个开封城淹没,洪水过后,人们重新回到已堆积数米厚淤泥的开封城时,古代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普通老百姓只依稀记得明周王府紫禁城处就是金五里宫所在,于是引起了一系列对历史的误会。如明周王府午门,就是萧墙的南门,本位于今新街口处,但老百姓们却指认紫禁城南门端礼门处为午朝门。紫禁城东门礼仁门处,也被老百姓们认为萧墙东门东华门的所在。这种误会,长期以来使人们对周王府萧墙一带街道的变迁模糊不清。

    据明《如梦录》记载,“周府本宋时建都宫阙旧基,坐北朝南,正对南薰门,即宋之正阳门也。北有大门五间三开,即宋之大宋门也。周围萧墙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许,蜈蚣木镇压,上覆琉璃瓦,下有台基高五尺,上安栏杆,栏杆外街宽五丈,方是居民,四周有井七十二眼,谓之七十二神煞。向南是午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北曰后宰门”。明代开封,周王府周围萧墙长九里十三步。街宽五丈,是明代开封居民居住区和繁华商业区。据《如梦录·节令礼仪纪》记载:“又自初一日后,赴(大)相国寺、萧墙街,听谈古、说因果、游乐。儿童又有投核桃、掷钱之戏。初八日,赴东岳庙进香游玩,俗以此日为五阎罗诞辰,竞日人烟繁盛。初九日以后,俱赴上方寺……终日游乐,至暮方散。”

    在明代开封商业区中,有多处商业庙会。这些庙会有定期的,也有每天都有的。在正月有会的有东岳庙和上方寺,二月有会的有东岳庙和大道宫,每月朔望日有会的为府城隍庙,每日有会的在大相国寺。庙会期间,商业、娱乐和宗教活动极盛,热闹非凡。节日期间,大相国寺、萧墙街以及各大庙会都是人们游乐的好去处。

    三

    明代开封周王府南有正阳门,北有后宰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到底哪一处是萧墙街?据《如梦录》记载,后宰门紧邻北城墙,地处偏僻,多为熬盐者居住。东华门常年关闭,门外十分冷清,仅有少数军民杂居。此两处非当时人们游乐之处。另据《歧路灯》第三十回记载:“绍闻送出大门,只见一个人手持护书匣儿,见绍闻把腰一弯,说道:少爷好,小的来送帖儿,请少爷明日过去坐坐……到了次日,绍闻满身亲迎的色衣,跟了德喜、双庆儿两个小厮,径向布政司大街来,转过街口,只见号里一个小厮望见,飞也似跑了。” 此处作者提及的布政司大街,因清代布政司设在该街而得名。清康熙二年(1663年),左布政使徐化成在土街西建河南布政使司署。布政司在大街东头一段称东大街(今东大街),东大街以西至老府门(今宋都御街)称西大街。清乾隆年间,因萧墙街和布政司大街街名并存,且为不同的街道,所以明周王府正阳门向东紧邻萧墙的布政司大街非明代之萧墙街。清代周王府大门一带称老府门,老府门向西紧邻萧墙的一段街道,称老府门西街。由此看来,清代老府门西街并非明代之萧墙街。

    四

    早在明代时,开封就有“东华门不开,西华门热闹”的民谚,这在当时的文献中亦有记载。据《如梦录》记载:“自西角楼往北,东是萧墙,西至华门,有汗巾、齐家香铺,各种沈檀、素香,各省驰名;阎仪宾府、王戚、内相外宅、和尚心灯、香铺、千佛堂。北是西华门。贸易不亚大隅首,买办妆盒进上,皆在此。为东华门不开,西华门热闹。北是八府园、五道街。第一道有观音堂、关王庙,北头净土庵、盐神庙,东通后宰门,尽是盐池;第二道街内,是机房,所织花素生缣、乌绫包头。秋罗、长绢、护领等货,有三皇庙一座;迤西三街,都有庙宇,大小生意,亦有皮局,回子居住。有礼拜寺,西邻玉阳观,即杨六郎宅址。”由此看来,西华门外即是人们节日期间游乐繁华的萧墙街。

    清乾隆年间以后,因“萧墙之祸”的典故,萧墙街之名已不再使用。人们根据谐音改称其为吉祥称谓的霄祥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开封府城街镇表记载:霄祥街在县治北,清代开封分九隅,霄祥街在第八隅,故称霄祥隅。清末霄祥隅大致位于明周王府萧墙四周范围,据记载说“明周王府大门在老府前,东西门之十字口……以今街道计之,自西大街路北驻防营以南,三圣庙前街北抵北城。以西,砖桥北抵北城,南抵西大街(即清布政司大街),以东皆府地也。周围宫墙一道,以蜈蚣架镇顶,势极崇峻。今家庙街即府内家庙地,马粪坑乃养马处,辇子街乃停辇处,蔡胡同乃菜园,其余宫殿廊庑不可胜计”。

    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开封府城街镇表记载:霄祥街在县治北霄祥隅,隅内有街三十二条,首街为午朝门(旧名万寿宫,亦名周王府),清代祥符县衙在大相国寺西,在今原开封市邮政局处。霄祥街在其北,其街应位于今宋都御街附近。至清末,周王府一带的明代旧街道多数消失,新的街道如家庙街、蔡胡同、辇子街、解元胡同等重新出现。这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开封府城街镇表亦有说明:“霄祥隅之棚场司后仁和、后宰门……各街有,旧有今无,名存地湮,概置不列。”

    由此看来,明清开封萧墙街一直存在,只是到了清代后期改称为霄祥街了。
(作者:沙旭升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门簪的意趣
下一篇: 宋人的敲门砖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