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宋人的敲门砖
宋人的敲门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9/16 9:45:2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宋朝,许多想谋一官半职的人一般不直接送钱,而往往通过献诗这一敲门砖,来表达政见、展露才学,博得上司的青睐。

    宋仁宗时期的夏竦,因为父亲死于战场,被朝廷以抚恤之名安排出任“三班差使”这样的一个小武官。夏竦从小博览群书,还写得一手好诗,舞文弄墨才是他的梦想,让他当个小武官,内心别提有多憋屈,他希望朝廷改授文职。为此,他天天守候在宰相李沆下朝必经之地,某天终于等到李沆路过时,他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献于马前。当晚,李沆读了夏竦的诗作,一句“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让李沆拍案叫绝。第二天,李沆便向皇帝推荐,安排夏竦出任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主簿。在宰相和皇帝的关注下,夏竦步步高升,最后官至枢密使,位居人臣之极。

    宋仁宗皇元年(1049年),年过60岁的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州。范仲淹是北宋第一次改革“庆历新政”的领导者,在抵抗西夏入侵中有勇有谋,功劳卓著,因此而跻身北宋名臣行列,许多人希望得到他的推荐。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期间,身边许多部下都被他推荐到朝廷,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唯独对于巡检苏麟,他不知是忘却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未予推荐。苏麟干了多年的巡检,老是得不到提拔,内心不免焦急,非常希望得到范知州的推荐。然而,宋朝士大夫不兴送钱、送礼和跑官、卖官,那样会被耻笑,甚至被弹劾。于是,苏麟献了一首诗给范知州,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其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一联堪称千古名句,范仲淹眼睛为之一亮,随即向朝廷郑重推荐了苏麟,苏麟从此仕途通达。

    而北宋词人周邦彦,他的敲门砖更是直接抛向了位居九五至尊的皇帝。年轻的时候,周邦彦学业优异,被安排到太学深造,成了一名太学生。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周邦彦写了一篇《汴京赋》,献给皇帝宋神宗。《汴京赋》洋洋洒洒数千言,歌颂了京城开封的繁华富庶,写得热情奔放、大气磅礴。宋神宗阅后大为感动,惊异于这位年轻太学生的渊博知识和卓越才华,立马授予周邦彦太学正的官职。太学是北宋神宗改制后的最高学府,其官员包括太学博士、学正、学录等,周邦彦由太学生到太学正,如同一个北京大学的学生出任北京大学的中层领导,在体制中,前者无品秩,后者有品秩,无异于连升数级。

    在宋朝,除了科举这一通天之途外,通过献诗改变命运者并不在少数。比如王禹之于毕士安,杨亿之于宋太宗,曾巩之于欧阳修,黄庭坚之于苏东坡,均是在献诗博得对方赏识之后而闻名天下、步步高升的。回头再看从刘卓志处谋取升迁机会的那些人,无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授官),既没有技术含量,也背离了道德法律,手段实在拙劣得很,而最关键的是,前者是权钱交易,后者有真才实学。

    其实,当时献诗是众多文人士大夫之间交往的一种基本方式,即便是借钱讨吃之类难以启齿的事儿,他们也做得文质彬彬、诗情画意。据宋代《王直方诗话》记载,秦少游任秘书省校勘之职时,由于工资低、待遇差,常常有了上顿没下顿。有一次,他揭不开锅了,想向家境宽裕的户部尚书钱勰借米,便写了一首诗送去,诗曰:“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钱尚书读完诗,马上给秦少游送来了两石大米,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儒生张球,书虽读得好,但不善经营,时有断炊,最后不忍闻孩子饥饿的啼哭声,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向宰相吕夷简献了一首诗:“近日厨间乏所供,孩儿啼哭饭箩空。母因低语告儿道,爷有新诗上相公。”吕夷简当即“以俸百缗遗之”。宋币,一缗是一千文,百缗则是十万文,宰相的馈赠的确不菲。

    而最为搞笑的是,宋人甚至通过献诗策划谋反。据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记载,宋仁宗时代,一举子因屡试不第,愤懑之际给成都知府献了一首诗,诗中有“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鼓动成都知州割据一方,与宋朝分庭抗礼。此诗吓得成都知府赶快把举子捆绑至京,上章请求宋仁宗治罪。宋仁宗了解后却哈哈一笑说:“此老秀才急于仕宦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户参军,处于远小郡。”写反诗的不但没受到惩罚,反而在皇帝那里谋得了官职,可见宋仁宗的仁慈与宽容,宋人笔记中所谓“仁宗圣性仁恕,尤恶深文(周纳)”,倒也不是妄语。
(作者:晏建怀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宋徽宗与艮岳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