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陈留圉 厚重背后是疑云
陈留圉 厚重背后是疑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9/4 10:31:2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居尉氏多年,看过很多尉氏县作者写的一些关于蔡邕、蔡文姬的文史资料,也曾坚信蔡邕是尉氏县人。在杞县圉镇镇建了蔡邕蔡文姬纪念馆的李旭在报上发表的《才女蔡文姬:纪念文姬归汉1800周年》一文中说蔡邕、蔡文姬是杞县圉镇镇人,引发了尉氏作者杨长兴在自己博客上公开争议。经过近段时间以来对一些史书相关资料进行考证、比照、分析,笔者确信,蔡邕属今杞县圉镇镇人无疑。蔡邕的籍贯明确了,他的女儿蔡文姬的籍贯自然而然就不言自明了。这里,笔者谨提出个人的考证依据,不揣冒昧提出来,请行家指正。

    一

    在东汉初至唐朝贞观元年这段历史时期,陈留圉就是特指陈留郡圉县或者圉城县,即今杞县圉镇镇。查《后汉书》、《汉书》、《晋书》可知,凡是对“圉”籍人物的记载,都是以“陈留圉人”称之,如董宣、高柔、夏馥、江统等。

    尉氏作者杨长兴、史福庆有一篇博文《蔡邕、文姬故里在尉氏——千年铁证能否唤醒郭沫若》,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事出有隅,真正的陈留圉是尉氏县圉村,而不是杞县的圉镇。以《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河南通史》为依据,汉末陈留郡辖十七县陈留、尉氏、雍丘……淮阳国辖九县陈县、圉县、扶沟……汉末淮阳国改名陈国,辖九县……按现在的地理位置划分,陈留的辖政尉氏、通许与杞县的西北部为雍丘。淮阳国的辖政圉县是今杞县南圉镇。东汉近200年的历史,尉氏属陈留没变,直到上个世纪的50年代仍属陈留公署。圉县属淮阳、陈国也没变。”

    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且还原一下历史:圉,汉初置县,原属淮阳,光武帝时改为陈留郡管辖,《后汉书》可查,东汉时期圉县一直归陈留。查史料可知,景帝三年淮阳国除为淮阳郡。宣帝元康三年复置淮阳国。治陈县(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属兖州刺史部。成帝元延末年领九县:陈县、苦县(今鹿邑县一带)、阳夏县(今太康县一带)、宁平县(今郸城县一带)、扶沟县、固始县、圉县(今杞县圉镇)、新平县、柘县(今柘城县)。平帝元始二年有135544户,981423人,王莽改淮阳为新平。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置淮阳国,封更始帝刘玄为淮阳王,未几国除。建武十五年复置淮阳国。章帝章和二年改淮阳国为陈国。汉顺帝永和五年,陈国有112653户,1547572人,领县有陈、阳夏、宁平、苦、柘、新平、扶乐、武平、长平9县。献帝建安二年废陈国为陈郡。《后汉书·志第二十一》记载:“陈留郡,武帝置。雒阳东五百三十里。十七城,户十七万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万九千四百三十三。十七城:陈留、浚仪、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黄、东昬、济阳、平丘、封丘、酸枣、长垣、己吾、考城、圉(故属淮阳,有高阳亭)、扶沟。”此记载已经明确圉为陈留所辖,并明确高阳亭为圉所辖。由此可见,从公元25年起,圉县一直归陈留郡管辖,此后任何时期都不再归淮阳管辖。

    二

    《后汉书》记载: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郿令。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棱,亦有清白行,谥曰贞定公。

    《后汉书》中籍贯为陈留圉人的,并非只有蔡邕。

    《夏馥传》:“夏馥字子治,陈留圉人也。少为书生,言行质直。同县高氏、蔡氏并皆富殖,郡人畏而事之,唯馥比门不交通,由是为豪姓所仇。”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圉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以善于治法闻名。从小吏任起,20年后官至九卿。任廷尉23年后,升任太常。72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据曹爽大营,以假节行大将军事。数年后荣升太尉,晋爵安国侯。景元四年卒,享年90岁,谥元侯。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

    《晋书》卷五十六载: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祖蕤,以义行称,为谯郡太守,封亢父男。父祚,南安太守。

    此外,史书对于尉氏籍人物记载体例也是如此。《晋书· 阮籍传》: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王兴亚、马怀云在《蔡邕籍贯诸说的分歧考实》一文中说,“在史家写史作传言及一个籍贯时,通常中郡县并称。这里所说的圉是村落名称,不是县名,只能是一种特殊情形,也就是说,这一结论,只是适用于蔡邕籍贯的研究,不能将它扩而大之”。言外之意,就是只有对蔡邕的记载是例外不按通行体例,其他人都是通行体例记载。这显然是作者自相矛盾之说,也说明缺乏对东汉历史的深入探究。

    三

    关于陈留蔡氏圉地的由来,蔡邕在所撰《琅琊王傅蔡公碑》里有谓:“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鲁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侯分迁,氏家于圉。奕叶载德,常历官尹,以逮于兹。”蔡朗于元和元年征博士,迁河间中尉、琅琊王傅,终年58岁。这是蔡邕对其家世和籍贯的自述,也是研究蔡氏父女籍贯最为重要的记载。这时所说的公,是指蔡朗而言的。“齐鲁交争,强楚侵陵”,说明蔡氏居家变迁的社会背景。“公侯分迁,氏家于圉”,说明了其家居住地变迁的情景,具体说明了陈留蔡氏是蔡朗由州来迁至圉地的。这也就是说,蔡朗是圉地蔡氏的始祖。

    至于说这个圉,是县名还是村名,这里没有说明。因为尉氏在清代以来有圉村之名,这就给持蔡邕为尉氏人说者以理由,便认为陈留圉就是陈留郡圉村。

    杨长兴、史福庆在《蔡邕、文姬故里在尉氏——千年铁证能否唤醒郭沫若》一文中说,“尉氏圉村在东汉时期曾短暂设县”,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上,尉氏县小陈乡圉村,汉时根本没有短暂设县。如果设过县,史书应有记载,而且包括地方志都没有圉村设县的记载。据《尉氏县志》记载,尉氏在汉晋时期,曾因户不足三千被废县降为乡,史称陵树乡,可见,东汉时期尉氏县区域内因为人口较少,县治地位并不稳固,假如东汉时尉氏县有圉村之存在,也不可能设为县。况且,在历史上,尉氏小乡建制沿革方面,圉村也没有设过乡、保的记载。而历史上的圉乡,是在今洛阳附近,并非指尉氏之圉村。而尉氏之圉村,在东汉顶多是一个普通小村落,或许当时不一定存在。蔡邕之高祖出身官宦,千里迢迢到中原,只能择城而居,不可能选择在偏僻的圉村落户。

    所以,陈留圉,必定是指陈留郡圉县,不可能是陈留郡圉村。尉氏县小陈乡圉村,其变迁过程在历史上均无资料可查,属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尉氏县蔡家庄距离小陈乡圉村15公里,东汉时期也不会成为圉村的管辖地。蔡邕故里如果在尉氏县蔡家庄,是绝对不会自称陈留圉人的。持蔡邕为尉氏人之说的,一说在圉村,一说在蔡家庄,自相矛盾,不可信之。

    四

    所谓蔡邕尉氏籍人说,大约在唐代已见于记载。1987年在尉氏县岗李乡韩佐村出土《唐故弘农杨君墓志》,内载:“唐大中十四年,西邻郑国,循子产遗风;东接洧城,即阮、蔡旧迹。”可见在唐代大中年间,尉氏人已确认阮籍与蔡邕的籍里是在一地,即洧城。尽管此碑记载唐代大中年间之事,但并不能印证此700年前东汉时期蔡邕故里就在尉氏。直到明朝以后,才有地方史志记载蔡邕尉氏籍,最主要的是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载“尉氏八景”,有蓬池温泉、蔡邕故里、阮籍啸台等,又载“蔡议郎墓,在尉氏县南隗保,汉议郎蔡邕所葬”。此后,便不断有尉氏地方志书史料持此说,民间还有一些明代以来的碑刻支持此说。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尉氏蔡庄附近所存一些碑刻、墓迹之类,并非东汉所留,大都是明代以来所修,如果用来佐证东汉蔡邕故里,显然十分牵强。

    之所以有人在明代以来坚持“蔡邕尉氏说”,有一个历史节点要考虑,但这个节点未查到直接的记载,不妨做个简单推理。晋之后于废县时期,圉城蔡氏有部分西迁都城,其间有一支并未迁至都城,而是在尉氏蔡庄一带滞留。这一支也并非蔡邕后裔,因为蔡邕无儿传宗接代,但却属于蔡邕家族一个支系。该支系蔡氏从此定居蔡庄一带生息繁衍,并传祖训谓之蔡勋之后。明朝以来争历史名人故里盛行,定居蔡庄一带的蔡氏也开始通过造墓、刻碑、修撰,将蔡邕、蔡文姬作为本支系蔡氏名人,并做以祭奠和传后。所以,这些明代以来的遗迹便成蔡邕尉氏说的物证。

    笔者认为,综上所述,弄清了“陈留圉”这个特定词的真正含义,蔡邕故里之争可以休矣。《后汉书》作者虽为南朝宋人,但他也是根据后汉时代的记载编纂,“陈留圉”作为一个特定词,是不会在一个县城或者村落上含糊的,只能代表某郡某县,不会代表某郡的某乡或某村。所以,历史上只有今天的杞县圉镇镇汉代时曾经设县,蔡邕、蔡文姬故里当是今杞县圉镇镇无疑。

(作者:杞不忧天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坚持汉字书写
下一篇: 范质的宽容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