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北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北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8/25 15:38:4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条纽带连接着中国与东盟、南亚,甚至西亚、北非、欧洲等市场,覆盖数十亿人口。从历史角度来看,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走向繁荣,宋元时期达到昌盛。

    北宋以前的海上丝绸之路概况

    古代丝绸之路记录着历史上中国与外国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的辉煌见证。茫茫大漠,驼铃声声,这是张骞通西域后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这条路的“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于今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此相得益彰的是,以中国东部、南部港口城市为出发点,以东南亚为主要枢纽,横跨大洋、连接欧亚的中外贸易走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西汉时期,汉武帝发兵先后征服闽越和南越,建立政权稳定海疆,南方沿海航路自此畅通,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贸易由此拉开序幕,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开航”,这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录。中国商船从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出发,经南海到达今泰国湾、马来西亚、孟加拉湾、印度半岛等地,徐闻、合浦因而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与此同时,中国与东临朝鲜、日本的海上航线也已开辟。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大秦王安敦遣使,经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等礼物于朝廷。三国时,东吴多次派使者出海远航。中南半岛上的扶南王国,国王范旃遣使访问东吴,孙权也遣康泰、朱应回访,两人分别写下《吴时外国传》和《扶南异物志》以记录见闻。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陈书》)。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上,广州、建康成为中心。广州“四海流通,万国交会”,丝绸之路延伸到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商船由此顺长江东下,出长江口北上,到达朝鲜、日本。

    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海外贸易更加活跃。尤其是大唐,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规模、地域、商品种类均超前代。南线航路上,“广州通海夷道”是大唐通往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的七条交通要道之一。作为最大的海路贸易港,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到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再经印度洋到阿拉伯海、波斯湾沿岸。唐政府在广州置蕃坊供外商居住,并设蕃长管理。高宗显庆六年(661年),又在此置市舶使,管理海上邦交与贸易,中国古代海上外贸管理制度开始建立。东线上,到朝鲜是从登州、莱州等地起航,经渤海和黄海抵达;去日本有从登州、楚州、扬州、明州等地起航的航线。相应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明显增多,广州、明州、扬州、交州为四大贸易港。

    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继续发展。吴越都城杭州已发展成为繁荣的都市,钱塘江、杭州湾“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五代史补》)。吴越、南唐还从大食、占城输入猛火油(即石油),再由海路运往北方。闽国在福州新建有甘棠港、泉州港,南汉都城广州,均为重要港口。

    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相继崛起,到了北宋,北方先后有辽、西夏和金政权占据,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受阻。国际上,十字军东征迫使阿拉伯商人将视线转移到东方,而这一时期,中国江南经济和沿海城市进一步发展,加上造船技术的进步和罗盘针的使用,因此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更加兴盛,南宋更是空前繁荣,一个泱泱大国的航海时代终于来临。对此盛况,神宗年间进士、临淮主簿张耒曾记述:“南商越贾,高帆巨舻,群行旅集。民居旅肆,烹鱼酾酒,歌谣笑语,联络于两隅。自泗而东,与潮通而还于海。”

    北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主要表现在:

    招徕外商,鼓励贸易。雍熙四年(987年),太宗特派内侍8人,携诏书、金帛,分四路至南海诸蕃。继续采用唐代蕃坊制度,在重要口岸兴建蕃坊供外商居住,并置蕃长“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人”;设立“蕃市”、“蕃学”,供外商交易和子弟求学。置市舶司后,政府又依据市舶使招徕蕃商的成绩予以奖惩,对蕃商则从优奖掖。在每年10月外商回国高峰期,市舶司还设宴招待、送行。对来华的商船提供维修帮助,对于遇风浪之险的外商给予抚恤。

    新老客户,多国伙伴。北宋及南宋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唐代,最多有50多个。除朝鲜、日本外,更有印度支那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半岛以及西亚、北非诸国。它们既有汉唐以来来华贸易的老客户,也有此前尚未建立直接贸易的新伙伴,如今埃及境内的勿斯里、盘地、遏根陀等地,主要贸易伙伴有交趾、占城、真腊、蒲甘、勃泥、婆、三佛齐、大食、层拔等,其中层拔为黑人之国,位于非洲中部东海岸。

    设立机构,依法管理。都城东京设有接待外国使臣、商人的机构鸿胪寺。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设市舶司于广州,这是北宋首个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此后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置市舶司,在秀州、温州、江阴置市舶务,“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宋史》)。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颁布《元丰市舶条》,为民间海外贸易立法,并改设专官负责市舶司事务,后又设提举市舶司。市舶司(务)管理舶商,检查进口货物,审查、登记出海的国内商船,发放出海公凭;征收关税,即“抽解”,也叫“抽分”。仁宗皇年间,市舶收入达53万贯,英宗年间达63万贯,成为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收购舶货,即“博买”,又称“抽买”。

    都城东京,世贸中心。作为交通枢纽,东京倚汴河而建,汴河沟通黄淮,连接长江,是南北漕运大动脉,所谓“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宋史》)。因此,东京既是北宋外贸政策制定、发布之地和国内贸易中心,也是与海外进行“朝贡”、“回赐”的世界贸易中心,更是进口贵重商品的消费之地。通过汴河等渠道,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给东京带来了数不胜数的商品,这里有朝鲜的金器、银器、人参,日本的笔墨、折扇、宝刀、交趾,占城的驯象、驯犀、象牙,三佛齐的琉璃器、琥珀、金刚钻,蒲端的龙脑、丁香,大食的珍珠、通犀,拂的鞍马、刀剑,等等,可谓应有尽有。

    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和条件

    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是一国国力尤其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北宋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加上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措施的实施,使得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显著发展,社会经济呈现新的繁荣,尤其是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北宋发展海外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

    北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加上土地开垦和水利兴修,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得到扩大,稻、麦、茶、桑种植更为普遍,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手工业上,各种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以出口的“三大件”为例。茶叶生产上,北宋江南茶园遍布,淮南还出现了种茶专业户“园户”,茶叶产量大、品种多,制茶技艺也显著提高。丝织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东京的绫锦院,真宗年间有织机400多张,润州织罗务年产量万匹,新兴丝织业中心城市婺州,“万室鸣机杼,千艘隘舳舻”(司马光诗),号称“衣被天下”。太湖流域“茧簿山立,缲车之声连甍相闻”(李觏《富国策》)。制瓷业更是发展空前,窑户遍布全国,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其生产的瓷器精美,数量和品种均大大超过前代,其胎质、釉色、花纹、样式各有特色,争相媲美。

    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其先决条件是具备远航的船只和指引航向的罗盘。北宋时我国造船业走向成熟,漕运和贸易的兴盛为造船业提供了强大动力。立国之初,为平定南方割据政权,都城东京设有造船务,负责船只建造和维修,江淮各路、军中多有船务、船坊。官营造船以纲船(漕运船)为主,真宗时期,纲船年产量2900多艘。民营作坊则多造商船,规模庞大、工艺精细,船只载量大、稳定性强。神宗时,荆湖地区出现的“万石船”,载钱20万贯、米1.2万石。朱在其《萍州可谈》中记载:“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徽宗年间出使高丽的客舟和神舟,据使臣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描述,客舟“其长十余丈,深三丈, 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神舟之长阔、高大、什物、器用、人数,皆三倍于客舟也……晕赫皇华,震慑夷狄,超冠今古”。

    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北宋已广泛应用于航海。曾公亮等编撰的《武经总要》,记述了指南鱼的制造及在车船上的应用,沈括《梦溪笔谈》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的记载。《萍州可谈》记述了指南针的使用:“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录。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记载:“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沉甸甸的邻里情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