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春夏之际,肆虐的黄风把古城开封搅得昏天黑地。与铁塔一墙之隔的河南大学历史系学生宿舍里的床铺桌凳上落下厚厚的一层黄沙,一位白面书生端坐在宿舍中聚精会神地撰写毕业论文《〈东京梦华录〉考》。孟元老把当年追忆繁华东京的书名定为《东京梦华录》颇带有几分伤感之情:昔日大宋故都的繁华,只能在梦里寻找了。如今,这位青年学子在黄沙漫漫的古城墙下竟也做起了这个梦,可谓是“形影相吊痴说梦”。几十年后,当徐伯勇先生向我讲述这段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谁知我的这一宋都梦竟一直做到了今天!”
徐伯勇,江苏省吴江市人,1931年生,1949年参加工作,1956年以工农调干生的身份进入河南大学历史系学习,1960年毕业。1962年,徐伯勇调入开封博物馆工作,历任馆长、调研员、中国古都学会副秘书长、开封古都学会会长、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等。
几十年来,徐伯勇以一位文博工作者的强烈使命感致力于开封的文物保护工作,长街短巷里埋没的故都历史、废园颓址里隐藏的历史信息、尘封典册里遗漏的文物古迹成了他寻访、探求、钩沉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闻名天下时,关于开封名称的由来使人们纷争不已。有人说开封应从春秋战国算起,有人说开封指古时的启封城,取郑庄公“开拓封疆”之意。徐伯勇翻阅大量的古籍文献,条分缕析地考证出开封的由来、建制的沿革、名称的变更等。1985年,徐伯勇在《中国古都研究》上发表《有关开封历史的几个问题》,理清了2000多年来开封城称谓的混乱,为开封城的建制历史书写出准确的答案。
虽然开封作为北宋的故都令后世瞩目,但由于皇城的规模大小、大内宫苑府第在什么位置都已随着黄河水的泛滥而深埋于地下,所以人们只能面对漠漠黄沙而慨叹。徐伯勇用数年查考资料、实地踏勘,考证出北宋皇宫府第的地理位置、功能名称、规模大小,写成《北宋大内考释》、《开封城垣变迁史略》等文章,为北宋皇城和开封城墙的变迁留下可资凭借的信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古城身上蒙遮的锈斑,世人对开封产生了极大兴趣,首都及省内外的出版社竞相推出介绍开封的书籍画册。徐伯勇呕心沥血,相继编写《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的开封部分、《古都开封》画册、《开封文物胜迹》等书,为宣传开封作出了贡献。
徐伯勇不仅是一位”论道者“,而且是古都建设的实际策划者。当年建包公祠的议论在古城传得沸沸扬扬,人们为它的选址颇费脑筋,有人说应建在开封市县街小学附近,有人说应建在包府坑北岸。后来,徐伯勇提出的选址意见得到人们一致赞同,促成了包公祠坐落在包公湖畔。
当人们来到徐府街,看到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木雕牌楼建筑山陕甘会馆时;当你进入馆内,看到亭台殿阁上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彩绘木雕时,你绝不会想到,这里曾经被一所招待所和一所小学分割占据。徐伯勇等人于1987年4月在开封市政协会议上提出提案,建议开封市委、市政府统筹解决山陕甘会馆的保护开发问题,引起开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山陕甘会馆得到开发利用。
1991年,徐伯勇在开封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做了《发展开封旅游振兴开封经济》的大会发言,对发展开封旅游提出新的建议,其中包括增设杨家府、朱仙镇岳飞庙、孟子游梁祠、三槐堂、李煜故宅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新景点使与会者感到极大兴趣,认为是颇具可行性的建议,并得到了开封市委、市政府的采纳。徐伯勇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古都振兴的呼吁者、出谋划策者和古都文化的宏扬者。
2013年10月19日,在中国古都学会2013(开封)年会上,开封被正式宣布为“八朝古都”,这其中凝聚了徐伯勇先生的大量心血。此前,徐伯勇钩沉古籍、查找资料、实地寻访,写出了极具分量的论文《夏都老丘的历史传承》,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赞同,为“八朝古都”的确立作出了贡献。
当我坐在徐先生家中,听先生用吴侬软语与我娓娓而谈时,我奇怪这个外乡人何以对开封充满这样浓厚的感情,做出这么多有益于开封的事情,让我这个真正的开封人自愧不如。徐先生好像看出了我的疑虑,站起来说道:“我虽然是江苏人,但一直把开封作为第二故乡。汉唐文化的中心在西安,明清文化的中心在北京,大宋文化的中心在开封,价值就在一个‘宋’字上。作为大宋故都的后人,‘东京梦华’这个梦还是要做的,这正是开封的优势之所在。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开封人努力和我一起做好这个梦,将开封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样,作为一位文博工作者,我也能欣慰地说‘我曾经为这个梦出过力、流过汗!’”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