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前的今天,历经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这样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热血青年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牢记这一历史,不忘忧患。”8月15日,忆起抗战岁月,93岁的抗战老兵王万紫感慨万千,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时光流逝,硝烟散去,但那段悲壮的历史却铭刻在王万紫老人心中。
王万紫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三官庙村。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仅有16岁的他同一群年轻人一起到河北保定从军,被编入29军37师109旅218团1营1连(冯玉祥旧部队)保家卫国。
在老人的讲述中,那段战火纷飞、惊心动魄的战争岁月再次重现。
第一场悲壮战役
“3个月的新兵训练刚结束,部队便奉命前往天津御敌,在静海县的一条大河南岸设防。”王万紫神色凝重,开始讲述他参与的第一场战役。
当时,218团的1、2、3营士兵由西向东沿河散开,开始搭建掩体工事,挖个人掩体,2营的防地正赶上唐官屯火车站的大桥。因为静海县连日大雨,河水满槽,道路泥泞不堪。日本兵从火车站大桥处冲击,地上用大炮轰炸,天上用飞机伏击。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218团伤亡惨重,2营抵抗不支溃败,以致全团撤退。撤退途中,又遇到一条涨满大水的河,部队临时在河上架起一座用木船排列的浮桥渡河。
“为了阻止后面日本兵的追击,河北岸留下一个排的战士拆除浮桥。当日本兵从后面追来时,经过顽强抵抗,这一个排的战士最后全部战死沙场。”提及战友,王万紫声音哽咽,眼里含着泪水。
两军交战勇者胜
1938年,中国军队第四集团军下辖38军和96军两个军,驻防在中条山(今山西连城以南,黄河以北的东西长山脉),兼负着保卫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洛阳的任务。当时王万紫是96军177师158团1营1连上士。
王万紫说,在一次战斗中,A团长把驻守战略重地的山头阵地丢失,这个山头关乎着全线防守。军参谋长陈硕儒即时组织执法队,集合该团千余官兵,宣布上级命令,把作战不力、丢失战略重地的A团长枪决。之后,陈硕儒严肃地向全团官兵宣布,上级命令必须把重要山头收复,畏缩不前者军法处置。
“传达完命令,陈硕儒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手拿着两把手枪,带领部队首先向山头冲去。看着参谋长赤着上身冲上山去,团级以下军官,谁也不敢怠慢,争先恐后地跑在参谋长前边,士兵们更是拼命往前冲。经过一天的战斗,虽然伤亡惨重,但我们终于把日本兵打退,夺回了山头阵地。”王万紫向记者描述当时战争的激烈场面。
给日本兵一个沉重创伤的伏击战
1938年,王万紫所在的第四集团军下辖的177师218团1营在中条山的山中驻防,各连分驻各村,营部派出侦察人员侦察敌情。
“有一次,侦察人员得到消息,有一部分日军要从一条军用地图上显示较宽的山路进山区或想穿越山脉(意图不详)。得到消息后,营长王汝昭马上组织全营官兵开始行动,并命令带上所有的手榴弹准备战斗,在当地热心群众的引导下,我军从近路进入敌人要经过的大道两岸,占据有利地形并埋伏下来,专等日本兵到来。日本兵由北向南,4路队形进山,走到埋伏圈内时,王营长一发信号,官兵们把所有的手榴弹向下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日本兵一个措手不及,短短半小时,杀敌数百。当日本兵后续部队跟上还击时,我营已经撤出战场,无一伤亡。”忆起这场军民联合抗战的胜利战斗,王万紫顿时激情满怀。战斗结束后,王万紫所在营队受到上级嘉奖,大大鼓舞了全营斗志。
1941年后,王万紫开始在部队从事文职工作。1949年直至退休,王万紫就职于开封市新华书店。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