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人养鸡甚火的岁月。虽然居委会禁止,但是明禁暗不禁,一些人家少则两三只,多则十几只。这不仅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闲情乐趣,也给人们增加了蛋白质和核黄素。
那时是国家物资极度匮乏的时期,鸡蛋更是稀罕物,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半斤,也就四五个。在那些岁月里,可想而知,人们缺乏蛋白质的严重程度了。
人体需要,就会想法子。这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喂鸡。鸡贩儿也看到了这个商机,每到春分前后,就用簸箩在自行车后带上小鸡娃,到城郊来卖。几百只一抢而光是常事儿。
那时候我家住在废弃的空军导航台。一个独院,三面有房,一面是农民的菜地,有一个百多平米的小院,共住五户人家。两位书记家不养,其他三家皆喂。那两家用笼喂两三只母鸡,唯有我家,条件最优越,一下养了15只,除了一只是公鸡,其余14只都是母鸡。
我住的是南屋三间,门朝北开。房后墙高3米多,有个1米多宽的夹道。我把两头垒死,从窗户进出,形成了一个小独院。我又把西头垒个“两层楼”,让鸡上宿;东头用稻草旧棉花造了个窝,让鸡下蛋。
岳母和妻都是养鸡能手,每天拌三大盆鸡食儿:麦麸皮、青菜、碎蛋壳和一点儿盐。鸡爱吃,下蛋也勤。但耗量大,我得四处去买。
要想鸡下的蛋多质量高,还得给鸡添些美食。昆虫是鸡的最爱。那时人们的业余爱好只有打扑克下象棋,这些我都不爱。每天晚饭后,就领上儿女到汴京路的灯下捉蟋蟀、蚂蚱、金龟子、麦蛾和蝉。每晚捉几瓶,鸡吃得直伸脖子,很是解馋。
鸡们下蛋很勤,每天每鸡必下一个,个别的下两个。红的红,白的白,七八个一斤。岳母收到一个大盆子里,天天除炒煮当菜,还给下乡插队的女儿腌一小罐。在缺鸡蛋的岁月里,我家不缺鸡蛋吃,所以孩子们的身体都很健康。直到上世纪80年代搬入楼房,我家才不喂鸡。但由于听惯了鸡鸣,一下不习惯,就买了一台电子鸡鸣器,定好时间,一天三叫,也很开心。后来外孙女到郑州上学,她把鸡鸣器带走了。这时已改革开放,工作忙得厉害,这分闲情渐渐忘了。各种票证完成了历史使命,鸡蛋能随便买,城市人的养鸡史,也都装进了历史档案袋。但今天城内有另类养鸡人,是把鸡当宠物或用来斗鸡,我曾见一个工友领着只大公鸡散步,真也充满着生活的诗情画意。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