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胡石青:心怀教育救国愿
胡石青:心怀教育救国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8/14 9:06:2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河南大学图书馆的翟桂荣老师告诉我胡石青也是开封的名人,后来在采写关百益的稿子时才得知胡石青竟然也曾住在柴火市街,而且就在关百益故居向南路西的一处宅子。过去曾有一座门楼,青砖灰瓦,门楣上端可以模糊看到上面所刻的“漪园”二字,据说当年庭院深深,茂林修竹、水榭亭台、曲径回廊,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再也看不到了。好在“漪园”二字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联想。据说,抗战爆发后,胡石青搬到南刘府胡同居住。胡石青是清末民初开封著名人士,民国年间曾任东北大学、天津法商学院等校教授、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焦作中原煤矿公司总经理、河南通志总纂、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著有《三十八国游记》、《人类主义初草》等,是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少年发奋当自强

    1880年9月28日胡石青出生于通许县耳冈村。初读书,性贪玩。11岁那年,一年仅读了《诗经》中的《小雅》部分。后来开了窍,一年就读了《大雅》、《书经》、《易经》,13岁的时候又读《礼记》、《古唐诗合解》之七言绝句。15岁那年,家中请赵阳生家教,学做八股文,结果一塌糊涂。后来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书,自己开始能独立完成叙事文。他虽像郭靖一样愚钝,但却勤奋好学,到了17岁那年,《西厢记》几乎可以全文背诵。1898年,清廷实施戊戌变法,颁布新政,废除八股,改试经义、史论、时务策。胡石青家中可读之书匮乏,于是便把一车小麦拉到省城开封出售后购得新书,开始接触时务书籍和算学。

    1899年,胡石青参加府考,初试第一、复试第二、终试第二。院试三试皆第一。21岁时在开封参加甄别试,住在大梁书院,其文颇受考官欣赏。1902年河南在开封设立大学堂,胡石青考入。当年秋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京师大学堂。1906年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他回到开封,当了河南第一所现代化学校——河南高等学堂的学监,以后又兼任河南省咨议局书记长。在清末民初的中原教育界颇有名望。1909年任省教务公所专门科副科长兼教育官、练习所教员。1912年年底,他被河南省临时参议会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1915年他和王抟沙在开封创办福中矿业学校,该校后迁至焦作。

    淡泊名利启迪民智

    1909年河南发生矿案时,胡石青以矿务会副会长身份兼民绅代表,参与和英国人的谈判,据理力争,以致最后产生较为积极的结果。

    1913年,中州、豫泰、明德三公司,为与福公司对抗,通过胡石青等联合扩组为中原公司。1914年,胡石青任该公司总经理,王抟沙为协理。河南矿案交涉在1913年12月举行了一次有决定性的会议,这次会议称为中英四方会议,其时河南都督张镇芳派河南省交涉员许源、行政公署祝鸿元为河南官方代表,胡石青、王抟沙为河南绅民代表前往北京。外交部派代表严鹤龄、签事张肇芬与英使馆汉务代表和福公司总董在外交部举行谈判。会议自12月19日断断续续开到次年3月,谈判中胡石青据理力争,经40余次争辩,最后签订了具有积极意义的《中原公司福公司经营煤矿业合同》(草案),为民建煤矿窑争回了一定权益。1915年6月,中原公司与福公司合组为福中总公司,实行“分采合销”制,胡石青任中方总经理。“从此,中原公司增强了竞争能力,很快发展为河南最大的一家实业。”(《通许县志》)

    胡石青虽博学多才,却淡泊名利。段祺瑞对他极为赏识,誉为“河南人才第一”,并欲委任为河南省省长,但他却坚辞不就。1917年1月30日,胡石青创办《新中州报》,报社地址在行宫前街14号。该报设有督军署抄、首长批示、商情等10多个栏目。每天出版对开报纸两张。办报宗旨是:“拥护国宪,启钥民智,不设党派,促进文明”,而实际目的还是为了维护中原公司的利益。

    1919年,赵倜任河南督军时,将胡石青逮捕下狱16月之久。胡石青虽身陷囹圄,却淡然处之,并发愤读书,还将读书心得写成《汴中日记》17册。

    出狱不久,胡石青自费出国旅游,以期考察别国的政治经济情况,拯救贫穷落后的祖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致力于中国之改造”,他远涉重洋,历尽艰辛,足迹几遍全球,为时33个月,详细考察了多国的风俗人情,访问古迹遗闻,采集历史传说,尤其对欧、美、苏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及施政方针考察得更为详尽。在旅途中,他不顾劳累,边考察边工作;归国后即闭门谢客,埋头著书,后出版《三十八国游记》,洋洋洒洒百余万言,照片千余帧,可谓宏篇巨著。

    梁启超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时,胡石青曾任全国烟酒专卖局总办,1926年任教育部次长。

    关心河南灾民疾苦

    1931年后,胡石青深感外患日剧,便投身于抗战救国的斗争。他大声疾呼:“凡有志之士,必须划除私见,全民团结一致……”1939年任全国精神总动员委员会委员时,他经常为各党派的抗战奔走呼号,亲自拟订抗战计划。

    胡石青还特别关心人民疾苦。1938年6月,由于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致使黄河泛滥成灾,造成空前浩劫。豫、皖、苏广大地区顿成泽国,河南省受灾尤为严重。黄泛区房倒屋塌、人畜伤亡;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在7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上,胡石青和王幼侨联系参政会其他参政员共同提案请求赈济河南灾民。河南人士电请国民党中央特施救济的电稿多由胡石青手拟。1939年2月,胡石青与张钫等人组织河南旅渝同乡会,胡任常务理事。特致电中枢,呼吁对黄河水灾进行救济,并拟定了4个办法,大部分被采纳。当年夏天,河南阴雨连绵,局部地区旱情严重,沁河决口,加上黄河泛滥,造成空前浩劫。当时胡石青任华北水灾急赈委员会副委员长,主办赈灾事宜。他除了采取赈济措施之外,还在参政会第四届大会上提出了《请拨巨款彻底救济案》,其中有“河南为抗战所处之兵,全国最多,所罹之灾,在全国为最惨”之语。10月他在致中央赈务委员会函中,论述了河南成灾的原因以及周边各省灾情的相互影响。在那一年的冬天,中央赈务委员会拨给华北水灾急赈款300万元,河南共分得89万余元。胡石青忧心忡忡,除了多次上书,要求政府拨款救济灾民外,还提出修筑防泛大堤,移民垦荒,生产自救。由于他的大声疾呼,河南灾民不但得到适当救济,而且当局还修筑一些大堤,并将部分灾民移至邓县等地,垦荒自救,才使河南省灾情有所缓解。

    1941年2月3日胡石青病逝于重庆北碚镇,前往吊唁者不绝。国民党中央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连国民党的行政院也不得不决议表扬。其文曰:“胡参政员石青,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对抗战大计,致力亦宏,令德硕学,士林所称。兹因积劳逝世,拟予转呈国府,明令褒扬,用彰忠荩案,决议通过。”此文后经国民党《中央日报》转载,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央也派代表参加了追悼大会,送了花圈,并发了唁电。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