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闻名于世的开封艺术之苑中,汴绣是一颗闪烁着古城文化光芒的明珠。汴绣以构图丰满匀称、针法细密、绣面古朴典雅、幽深浑厚、意境深广、气势雄浑立足于中国刺绣之林;是刺绣艺苑中一支夺目的奇葩。
汴绣,因起源于北宋,故又称宋绣。汴绣素有“国宝”之称,她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工艺特点,吸收了开封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其基础上创新了大量针法:长于刺绣花鸟虫草飞禽走兽,善于创作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更是细致传神。汴绣既具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形成了自己“针法精细,质朴淡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
据史料记载: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其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秀女300余人,专为帝王嫔妃及达官显贵锈制衣服及其他装饰品。“文绣院”主要绣品有珠帘、绣伞、绣毯、绣画、绣额以及皇室用的龙旗、御袍等;在民间,刺绣也很盛行,当时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想必这条“绣巷”不会很宽很长,且是青石板铺就的道路,许是在满街槐树枝叶茂盛之时,源源不断的精美绣品从这里走出,花红柳绿、熠熠生辉的绣作把东京城装扮得分外美丽。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
北宋末年,文恬武嬉,国力虚弱。在惨烈的激战之后,金兵攻下开封外城迫宋投降。国蒙难,人蒙耻,艺术之瑰宝的北宋刺绣随着王朝的覆灭而跌入低谷。但深深根植在中原的刺绣,却仍在开封这块土地上顽强挣扎着、进化着、发展着。汴绣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步履蹒跚却坚韧不拔地走出一串不朽的足痕……
新中国成立后,刺绣在有着深厚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开封复苏和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1955年春,一个万物萌芽、开花的季节,开封第一个织绣组织“开封市机绣合作互助组”诞生。这个在当时无数个合作互助组中不起眼的小组却是今日开封汴绣的起点,被称之为“七人小组”。现在的老汴绣人一提起当年的“七人小组”,总是带着自豪和敬佩之情。
期间,热爱刺绣的人们对开封汴绣进行了挖掘、收集、整理、研究,他们从民间收集古代流传下来的绣花鞋品、衣片还有几幅精美的孔雀版绣品,发现并总结历史作品中平针的针法技艺。他们不断创新和完善着汴绣的针法技艺,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十几种刺绣方法,把汴绣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巨幅绣品《清明上河图》古朴典雅,针法多变,立体感强,细腻光亮,达到了汴绣的最高艺术境界。《清明上河图》绣品是开封汴绣的代表之作,早在1959年,第一幅凝聚着汴绣人殷殷心血的《清明上河图》绣品就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厚礼,被送到了北京;国画绣品《开封名胜》走进郑州中州宾馆会议大厅;国画花鸟四扇屏《春夏秋冬》绣品飞越大洋,登陆法兰西;文莱国王绣像秀丽华贵,栩栩如生;马来西亚总理夫妇绣像仪态宛然,光彩照人;邓小平肖像绣像沉着坚毅,气概非凡; 《干里江山图》绣品在透明的纱上如诗如歌,更显多娇多姿,晶莹剔透; 《五牛图》绣品结构自然、色调真实;《百骏图》绣品中的百骏或卧或立、或奔驰、或互噬、或舔驹、或涉渡,可谓形态万千,神妙逼真;《韩熙载夜宴图》绣品中的韩熙载身躯伟岸,长脸美髯,郁郁寡欢;《簪花仕女图》绣品取材于唐代贵族仕女游乐生活的真实面貌,时代特征鲜明,耐人寻味;《听琴图》绣品以细密的平针针法,光亮平齐的绣面,丰而不俗的色彩,在锦缎上再现了宋徽宗赵佶的原作风貌;《春妆图》绣品表现出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天生丽质……
汴绣近些年来为中外首脑人物绣制大批肖像,形象逼真,色彩丰富,浑厚凝重,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汴绣在政治影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工艺创新同步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进着。
富有传统文化魅力的开封城,处处都流淌着汴绣的神韵;绣针闪闪,绣线长长,汴绣的发展与开封的经济建设、旅游开发、文化传播有着千般情缘,万束心结。
“绣绷花鸟逐时新,活色生香可夺真。近世写生谁好手,熙荃画意属针神。”愿开封汴绣更加辉煌!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