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窗是现代发明。在这之前,铁栅栏是关罪犯的。古人大概想不到,有一天人类会自愿当“囚徒”,自个儿把自个儿关起来。古代也有盗贼。不装防盗窗,钱财何处藏?先人的招数多着呢!如果你去洛阳周氏银器博物馆参观,会看到造型各异的古银锁。有的锁,就算给你钥匙,你也不一定打得开。譬如这把清代蝴蝶锁(图①),通体找不到锁眼,得把蝴蝶的尾部掀起来才能发现。更妙的是,这种锁还有很强的装饰性,把它锁在箱柜门上,眼拙的笨贼见了,还真是得费点儿心。
门上则可以挂一把鱼形锁(图②),据说,古人很喜欢这种造型的锁。鱼没有眼皮,夜不闭目,就算睡觉,也要瞪着眼,让“鱼”看家,早晚无忧。蝴蝶锁、鱼形锁出现的时间较晚。最早的时候,人们将贵重物品裹在兽皮里,用绳索捆起来,打上特殊的绳结,免得它丢失。这种绳结,只有用特制的解绳器——觿(xī)才能打开。觿是一种尖且利的锥形物,通常以兽骨、玉石制成,小巧玲珑,可以随身携带。
后来,有人尝试用木材制锁,可是木锁不堪一击,如同摆设。汉代,冶金技术大有进步,金属簧片锁应运而生,不过那时的锁具相当简单,基本上一捅就开。一把钥匙开十把锁,不算质量问题,算道德问题。明清时期,锁具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的锁具,有两厘米宽的,有半米高的;在材质上,铜锁、铁锁、金锁、银锁各有所用;在形态上,葫芦形、狗形、马形、猴形、虾形……百花齐放。锁眼就更不用说了,圆孔、半圆孔、长方孔、锯齿孔、八角孔、工字孔、喜字孔……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的。
某锁具收藏家,号称开锁专家,得了一把古代迷宫锁(又名定向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开。迷宫锁打开不算难。有一种藏诗锁,人要是不识字,怕是再费力气也打不开。这种锁锁身一般是圆柱体,圈着好几个铜箍,每个铜箍上都刻着字,必须把字转成一句诗才能打开。什么诗?造锁人知道,主人知道,贼不知道。这种锁,跟现在的密码锁近似,却比密码锁更雅致,更有文化内涵。
还有一种无匙锁,压根没钥匙,开锁的关键在于手指配合的力度和角度,挺适合爱丢钥匙的迷糊虫用。如此好锁,到了近代,却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再好的锁,也防不了不要命的贼——万一贼把锁砸了,主人丢东西不说,还心疼买锁的钱。所谓防君子不防小人是也。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