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光荣的死便是永生
光荣的死便是永生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7/23 17:31:17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爱国诗人王礼锡病逝让作家老舍痛心不已,老舍给予他高度评价并感叹——  光荣的死便是永生。

    1 创办《读书杂志》,发起中国社会史论战

    1929年,北伐将领、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陈铭枢在上海出巨资接办上海神州国光社(神州国光社1901年由邓实、黄宾虹创办,最初以珂罗版影印书画、字帖、金石、印谱等,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被陈铭枢出资接下该社——记者注),请王礼锡担任总编辑,主持编辑工作。1930年,王礼锡开始筹办《读书杂志》,1931年6月,《读书杂志》创刊号出版。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王礼锡忧心忡忡:“在内忧外患交相煎迫之下,偌大的中国将何去何从?”他开始研究中国社会史,想寻找一个有学术根据又合乎逻辑的解答。因此,《读书杂志》第三期刊出《社会史论战专号》,王礼锡向顾孟余、陶希圣、梅思平、陈独秀、郭沫若等提出了“中国奴隶社会是否在春秋时已经崩溃?士大夫阶级是否应当重视?殷周时期到底是一个什么社会?现在的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社会?”等四个问题。

    此后,《读书杂志》第四、第五期合刊推出《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一辑》,引起学术界、文化界很大轰动,很多读者来信向编者提出各种问题。在《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二辑》中,王礼锡写道:“唯物辩证法是实践的方法……唯物辩证法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仅是怎样才是的问题,并且要解决怎么去做的问题。”这与马克思唯物主义很接近。

    《中国社会史论战》连续出了三辑,内容越来越多,带动《读书杂志》销售量猛增,每期都要再版,到1932年年底,该杂志有2万多订户。据统计,《中国社会史论战》共出版了四辑,从1931年秋至1933年年底,历时两年多。作者来自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其中著名人士有张闻天、任曙、李季、陶希圣、王礼锡、周谷城、王亚南等。在当时十分复杂的政治思想情况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气象,这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在欧洲以诗作著称,被誉为“东方的雪莱”

    1938年冬,王礼锡在回国前夕用英文写了一首长诗《再会,英国的朋友们!》答谢各界朋友,其中一段写道:“我要归去了,回到我的国土——他在新生,现在的血海中,正崛起一座新的长城……我去了,我去加一滴赤血,加一颗火热的心。不是长城缺不了我,是我与长城相依为命。没有我,无碍中华的新生;没有中华,世界就塌了一座长城。”

    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泰琪先生说:“这样感人的告别诗,可谓撼山岳、动河川,为古今中外所罕闻。”在1933年至1938年旅欧的5年中,王礼锡虽身在异邦,但心系祖国,并以诗歌为武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他在海外写了不少随笔,发表在《新中华》杂志上,后来结集为《海外杂笔》《海外二笔》相继出版。据《吉安人物》记载,王礼锡的诗在欧洲评价极高,他被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称为“东方的雪莱”。

    据《王礼锡传》记载,1937年7月8日,身在英国的王礼锡从广播中获悉日军进攻宛平(北京)的消息,“仿佛是一个霹雳在他头上炸响。从这一刻起,王礼锡和夫人陆晶清开始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焦虑地从报纸上、收音机中了解战事的发展”。从此以后,王礼锡放弃了他每天5000字的写作计划,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人民外交活动中,积极呼吁英国人民援助中国抗战。中国著名“四老”之一吴玉章这样评价王礼锡:“他是一位诗人,一名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队员,还是中国在国外从事国民外交工作不可多得的一个人物。”

    3 老舍谈王礼锡:光荣的死便是永生

    王礼锡逝世后,著名作家老舍写下《向王礼锡先生遗像致敬》一文,表达了对王礼锡的深切悼念。老舍回忆了和王礼锡在洛阳相逢的情景:“当我到达洛阳的时候,作家访问团——由王礼锡先生率领——已在那里住了好几天。大雨,他们非等放晴不能渡河……晚间,我就在一株白木槿花旁和礼锡先生谈了好久……他的脸上没有一点病容,还是那么胖,那么精神,那么和蔼,嘴边上老微笑着。”

    一天午饭时间,王礼锡声明不喝酒,可是大家的高兴劲使他自动撤销声明,他“还是陪着喝了一杯”,喝完便躺下睡了。王礼锡的死讯传来,老舍非常痛心:“没钱,没交通工具,我没法子到洛阳去哭!”在老舍看来,王礼锡“死得光荣!可是,我们失去了一位益友,一个抗战文艺工作最有力的指导人!光荣的死便是永生”。

    4 整修王礼锡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据《西工文史资料》刊登的《中国作家战地访问团在西工》一文记载,“王礼锡先生的坟墓,几经变乱,墓碑丢失了,诗人的坟墓‘不见’了”。让人欣慰的是,洛阳市文联工作人员通过走访群众找到了王礼锡墓。

    1985年,在王礼锡逝世46周年之际,我市有关部门对王礼锡墓进行了整修,重建了墓碑,由著名作家孔罗荪题写“爱国诗人王礼锡之墓”。同年10月24日,洛阳市委统战部、市政协、市文联、市侨办、市地方志编委会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到龙门西山,参加爱国诗人王礼锡墓碑重建揭碑仪式。1986年清明节,王礼锡的儿子王士志、孙子王效祖等先后来洛扫墓。

    从2006年开始,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每年在龙门西山组织小青峰诗会,纪念诗人王礼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研究者认为,如果没有英年早逝,王礼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与郭沫若等齐名,可见其当年的地位和影响力。”2012年10月20日,洛阳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孙建邦在陪同中央民族大学刘善良教授拜访王礼锡墓后撰写的《拜谒王礼锡墓记事》中这样说。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李海粟)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