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文联领导嘱我陪来汴访问、客居上海的杞县籍作家师陀到包公湖畔探望老诗人陈雨门。
我知道,此前,雨门老拄着拐杖已去宾馆看望过客人,去时,特意去市里买了二斤鸡蛋糕。
不想,师陀先生来时又把那礼物带了过来,两人见面后,师陀先生对雨门老说:“你生活那么清苦,留着自己吃吧。”
我去“无梦楼”时,见到下车的师陀先生手里的那捆着的点心,是那种发黄的包装纸,上头有红封,捆点心包装的是那种胶泥色毛线粗的纸绳。
起初,我把它视为一种尴尬。
但我错了,再去“无梦楼”,雨门老平淡地微笑着向我叙述了他和师陀的几十年间的交往,说着,便动手去解那纸绳……
笔者与雨门老相处多年,写过几篇文章,也算肤浅了解前辈了吧。对于师陀先生的认真,缘于读了叶兆言的《围城里的笑声》。
1941年,师陀先生写了《无望村馆主》。40年过去了,他一直惦记着修改故事结尾。1983年再版时,其结尾部分,“完全是神来之笔”。这恐怕是当今急功近利的作家一生也做不到的。
我想,师陀先生把点心还给雨门老的做法,必定也是极认真的。我有幸见到师老,与面容枯槁的雨门诗翁相比,尽管他右眼有疾(后失明),又体弱多病,但看上去仍要比老友健康得多。桑榆暮景,故友、故地,两人又同是刚刚脱离苦海,劫后重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两包点心,一幕情感剧中微小的道具,却似上演了一幕《小白兔还萝卜》的童话剧,催人泪下。
师陀,原名王长简。1910年3月10日出生于河南杞县。师陀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师陀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6年秋,师陀从北平到上海。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师陀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师陀1946年以前曾用笔名芦焚。
如今,师陀和雨门两位前辈皆已作古。君子之交淡如水。两包点心,一段佳话,演绎成一段黄连苦胆般的诠释。而它所告诫晚辈的内容,又是一两句话道不清楚的。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