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磨盘
磨盘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7/2 10:54:5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闲走街巷,常常在胡同的转角或者宅院的围墙旁边发现静静坐着或者立着的磨盘,多为单片,布满尘灰,任凭风吹雨打,已经结束了使命。更有一些文人雅客,把磨盘支起来,当做茶台。真是绝妙的想法!只是磨盘这个庞然大物,三两个人还真不好运到楼上。开封老城街区随处可见磨盘,就足以证明它不是什么主贵东西。

    话又说回来,要是搁数千年后,说不定也是文物。何以为证?先说一个遥远的磨盘吧,在1935年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地区发现了红山文化,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中就包括磨盘和磨棒。磨盘中间部位由于研磨使用,略微凹下一个窝。磨棒是一长条石块做成,因长期使用,中间显得光滑。这使我想起去年采访崔耕先生的时候,崔老师说起的裴李岗文化的磨盘。崔耕先生当年是开封地区文化局文物方面的负责人,是裴李岗文化遗址的领导者和组织者。1979年3月他们在巩县夹津口乡铁生沟村发现一个石磨盘,盘面呈舌形,盘底部有4个足,黄砂岩,造型规整,是经过较精细加工磨制而成,盘上有加工谷物的痕迹。石磨盘和石磨棒,也是裴李岗文化的代表性遗物。它们是配套使用的粮食加工工具,用于谷物的脱壳。石磨盘为椭圆形,正面平坦,两端均为圆弧状,前宽后窄,腰部内收,形状颇似一个鞋底。磨盘磨棒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一种工具,它可以研磨粮食,解决人们的温饱;还可以研磨中药,解决人们的病痛;甚至可以研磨颜料,制作彩陶、创作岩画。

    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失业”的石磨盘,曾经是加工粮食的器物。多用花岗岩制成,有上、下两扇。上扇有一两个磨眼儿,粮食由磨眼儿可进入磨内,侧面插着一根粗粗的杆子,是推磨时用的。下扇正中有轴,与上扇正中卯眼儿可以套合。两扇相接部分凿有很多凸棱凹坑。操作时下扇固定不动,上扇推动做圆周运动,粮食即被去皮粉碎,筛罗后即成面粉。

    开封传统,一直使用石磨,所谓“驴拉磨,拍打罗”。开封在民国之前全部使用石磨磨制面粉,到了1914年益丰面粉厂创立后才开始使用机磨。日伪时期在徐府街开办“仁义社”使用的是小钢磨,但是一般居民还是使用石磨磨面。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封使用石磨加工面粉的全市有近千家,规模大者如卷棚庙街的刘四,曾经雇工10余人,不但生产白面,还加工各种杂粮。

    如今,除了街巷随处可见的磨盘,在开封民间歌谣中还有磨盘的影子,如:“小白鸡,叨磨盘儿,一叨叨出来俩皮钱儿。”“小白鸡,挠磨盘,打发闺女真作难,四个盘子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磨盘,像一只卧佛,静观尘世风雨,笑看人间悲欢……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倒帘子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