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我就想起了《西游记》,孙悟空到东海龙王龙宫将其镇海之宝定海神针“借”走当兵器。而在龙亭大殿的东侧有一景点叫铁泉海眼,亭子中间有所谓的遗迹,侧立一碑,说赵匡胤滴血铁水铸造千斤铁柱塞住造成水灾的泉眼。这就是铁泉海眼的来历。那个千斤铁柱其实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定海神针。
历史并非如此,这铁柱不在现在标的位置上。清人常茂徕这样描述此物:“出地面三尺许,周围约五尺,如出水莲蓬,齐头纵横作十字坎,四面望之形如凹字,四隅各陷锻铁一方,以石击之各为一声,历风雨不锈不蚀……”清人张昀在《琐事闲录》上说,1841年黄河决口之后,大水围城,一片汪洋,当时的政府屡次设法疏消,但总不见水减少。龙亭侧有一物,外面露出三尺来长,当时的官员曾命人掘取,深不见底,“复支木用绳悬挂,竭力下挖则黑水出焉,究不知全形是何物件”。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开封名胜古迹散记》和《开封市胜迹志》记载,这千斤铁柱在龙亭围墙外东侧路边。熊伯履、井鸿钧推测,这可能是周王府的一种建筑结构,李村人则认为是一根拴大象的铁柱。1928年,冯玉祥曾令人挖掘一丈多深,地下水不断上涌,吓得老百姓联名请愿,这才停止挖掘。1942年,驻守在河南大学的多田部队动用吸水机吸水,用机械拉,用炸药炸断了上面的一截儿,带到了日本。余下的铁柱不知有多长,深埋地下。柱周围全是青石夹砌,石灰灌缝,异常坚固。
1994年,在维修龙亭大殿时,张玉发考察了煤山的位置,“山脉为东西走向,山高五丈左右,山峰的位置在龙亭大殿第二排柱子一线”。按山峰定位,铁泉海眼的位置应在煤山东南角山下洼地的东侧,就是现在龙亭公园东大门外龙亭东路南头。此外,他还见到了侵华日军后来通过大使馆寄来的原始照片:铁柱分三部分,上部为柱顶,中部为柱身,下部为柱基,总高度在3米左右,直径60厘米左右。这是日伪时期铁柱的原始面貌。
那么,这个铁柱是做什么用的呢?笔者在《如梦录》“周藩纪第三”中读到一段史料:在礼仁门(周王府东门)的东北方向,“东洼有一高台,上建亭,高二丈。上亭可窥见各宫眷住处,此内宫之景,只可目观”。如果联系到明初的“铲王气”,再联系常茂徕记载的这个铁柱“历风雨不锈不蚀”,则可推断,这个所谓的二丈高的亭子只是遮人耳目罢了,这铁柱应是特殊材料制成,或者就是陨石融化提炼出的稀有金属,专门立在周王府宫殿的“艮”位上,一定与风水有关,估计是为了集聚王气,不仅仅是“上亭可窥见各宫眷住处”。现在谁家也不会竖立一根高高的铁柱,就算是旗杆也没必要这样威猛。赵国栋先生曾于2006年在本报刊发的《〈西游记〉作者应是开封人》一文中论证了《西游记》最初的版本就是从周王府流传出来的,且周王府的很多史实与《西游记》的情节暗合,那么,这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铁柱其实就是定海神针的原型。
明代煤山的高度是5丈,明清时营造尺一尺合今约0.32米,5丈就是50尺,折合现在约为16米,龙亭坐落在煤山之上,现在基座高13米,可以推测,大殿基座因被黄河水沙掩埋降低了3米。《如梦录》记载的“高二丈”的亭子在日伪时期已经埋于地下3米左右,而日本人当年挖掘铁柱时记载的露出地面的高度大约是3米,这就可以相互印证。加上从清朝到民国,龙亭东湖水域的面积不断缩小,原来在水域的“定海神针”地点后来成湖岸,藏于土下,所以现在看不见了。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