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开封义演留美名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6/9 8:58:1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民国时开封是河南的省城,少年赵铮见识过不少梨园名角,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梅兰芳在开封的演出。那一年赵铮7岁,他亲眼目睹了梅兰芳来开封的盛况,多年之后依然清晰地记得开封人民自发到车站迎接梅兰芳时的盛况:当时,由于接站的人实在太多,梅兰芳不得不用手扶住电线杆才不至于被人们挤倒,最终梅兰芳坐上小汽车安全驶离车站广场。梅兰芳走后好久,大姑娘、小媳妇、女学生们还迟迟不肯离去,她们一手拿小刀,一手拿着小手绢,凡是梅兰芳扶过的电线杆,她们疯一样地去刮梅兰芳留下的印痕,不到中午,被梅兰芳接触过的电线杆大部分都被刮得不成样子。
这一年是1934年。6月,梅兰芳到开封义演,而在这一年的3月,梅兰芳的小儿子梅葆玖刚刚出生。也是在这一年,常香玉的父亲正在密县一带跑高台,听说梅兰芳在开封演出,马上跑到开封看了几场戏。他认为“开封这一趟没有白跑,钱没白花,梅兰芳唱得就是好,看人家的《游园惊梦》、《天女散花》就像逛仙境一样,看得心都醉了。”
如今,80年已经过去,岁月可以流逝,但是梅兰芳在开封刮起的“梅旋风”却经久不息。
接邀请来汴义演 受到欢迎
1934年,河南发生重大灾情,民不聊生。河南文坛名士郑剑西、周寒僧应省主席刘峙之命赶往上海,盛邀梅兰芳赴河南举行赈灾义演。郑剑西曾向“胡琴圣手”陈彦衡学京胡,拉得一手好琴,与梅兰芳、程砚秋等多有交情。正在上海的梅兰芳接到赈灾义演的邀请后,便应承来开封。当时的河南省主席刘峙敦请郑剑西专程赴沪去接梅兰芳。
1934年6月21日8时许,“河南赈灾游艺会”全体会员到开封火车站迎接梅兰芳。随梅兰芳一同来开封的除了演员王又宸、姜妙香、姚玉芙、刘连荣、朱桂芳、魏莲芳、陈月梅、李非书、王少亭、苗胜春、王凤岐以及琴师徐兰沅、王少卿外,还有一位就是专门护送梅兰芳的徐拂生。
梅兰芳来汴义演对开封人民来说是一件盛事。那天,从火车站到西大街梅兰芳下榻的党政军联欢社的十里长街,站满了热情的群众,梅兰芳乘坐刘主席的小汽车缓缓驶来,所到之处均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气氛十分热烈。
6月21日下午,在党政军联欢社召开了梅兰芳记者招待会,梅兰芳介绍了他赴美演出的情况后,作了《戏剧与中州之关系》的主题发言。最后公推《河南民报》社长刘伯伦致答谢词。梅兰芳表示此次演出“愿尽义务,不收包银”,赢得阵阵掌声。
虚怀若谷拜坐客 令人感动
梅兰芳虚怀若谷,从不恃才傲物。此行开封,遵从梨园界“行客拜坐客”的风俗,在正式演出前,除了对当地要员、记者的走访回拜外,对开封演艺界知名人士都进行了拜访。来不及登门拜访的,还借《河南民报》刊登启事声明“敬祈亮察”。据当时报刊记载,在开封走访回拜时,“梅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围观,每至一家门首,市民隔窗相窥,人头累累然”。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论哪个剧种,哪个戏班来开封演出,都要去拜会老庙和戏剧公会诸理事。梅兰芳一到开封就邀请老庙和戏剧公会诸理事到人民会场喝茶,当时梆戏班参加茶话会的有:义成班会首李瑞云、杨金玉,天兴班张予林、“小火鞭”,公议班杨吉祥等6位代表。梅先生会见大家时很客气地说:“我这次来河南进行慰问演出,可能在开封演出期间,你们三个戏班在经济上会受到损失。”梅兰芳的演出轰动了整个河南,站票都卖到一元二角大洋。梅兰芳先生说:“你们三大班的全部开支,我包了,你们都报报每个戏班的开支吧。”6位代表听了梅兰芳这番话都很受感动,纷纷表示:“梅老板,你来河南慰问演出,是对河南人民的关怀,我们三个戏班经济基础雄厚,一个月不演出,也有吃有花。我们只有一个要求,你来河南慰问演出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的艺术,我省戏界都翘首盼望,但未能有机会欣赏与聆听,希望这次能让我们的演员观摩学习你的精妙艺术。”梅兰芳先生表示:“三个班的同仁都可以来看。我的演出是义务性质,不收一分钱,连我的戏班的一切费用都由我个人开支,唱戏所有收入都归堵河工程部。我理解大家的心情,因此,每个戏班每天10张票,分批来看吧,大家都能见见面。”演出11天,梅兰芳赠送300多张戏票,戏剧公会组织各班演员轮流观看了这次演出。
“同台”献艺传佳话 “芳名”流传
又一村饭庄是开封八大名餐厅之一。梅兰芳在开封义演时,赈灾委员会会长杜扶东首选又一村的厨师为梅先生“落作”。听说是为梅先生做菜,又一村的老板便选派技艺高超的李春芳前往。李春芳的手艺得到了梅先生的赞许。当时,开封各界人士争相宴请梅先生,而他对宴请仅是应酬,不等宴席结束,便回住处,吃李春芳为他准备的饭菜。一次,李春芳特意给梅兰芳做了一道“炒桂花江干”,梅先生吃得非常开心。并问用鸡油炒制是否会更鲜?李春芳说,试试看。试后品尝,果然锦上添花,风味更佳。时人盛传:梅兰芳、李春芳“同台”献艺;艺术家、烹调师“芳名”流传。
汴梁行德艺双馨 令人景仰
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首次来开封献艺,轰动全城。吸引了河南省内乃至周边省份的票友戏迷们争相前来观看,为此,当局不得不临时增加客运班次,以解燃眉之急。梅兰芳来开封之前,本地报纸都提前刊发了消息。3天的票均被抢购一空,剧场只好“星夜派工,加修座位”。
梅兰芳的演出“轰动开封全城民众,竟有人借债购票往观。人民会场前人山人海,仰首翘足,争看梅郎下装之仪容”。他的精彩表演给开封人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当时流传有顺口溜:“不要爹,不要娘,不可不看梅兰芳”。
梅兰芳更是恪守诺言,除将自己演出的收入捐赠灾民外,还将最后一场与王又宸合作演出《四郎探母》的全部收入,捐赠给开封京剧界的穷苦艺员。其大师风范,至今令人景仰。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李海粟)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