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原为与炎黄二帝齐名的中华民族始祖之一。为保卫东夷热土,他舍生忘死,奋斗不息,死后被封为“兵主”、“战神”,为后世帝王所崇祀。蚩尤氏族的发祥地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区水一带,其都邑在滍阳。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其形象与功业几乎被人遗忘,偶有提及者,也很少示为正面形象。本文尝试从纷纭繁杂的历史记述、传记等相关史料中搜集依据,还蚩尤本来面目。
1 蚩尤与滍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三国魏人著《水经》云:“滍水出南阳鲁阳县之尧山……”又《水经注·汝水条》云:“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孟山蒙柏谷,其水东北流迳太和城西,又东流迳其城北,又东届尧山西岭下,水流两分,一水东迳尧山之南,为滍水也。即《经》所言水出尧山矣。”《后汉书·光武帝纪》引《水经》曰:“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尧山东南,迳昆阳城北东入汝”。《水经》载全国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北魏学者郦道元著《水经注》四十篇,释注引及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唯有今平顶山市这条河流古称“滍水”。另查《中国市县手册》,全国唯今平顶山市有“滍阳”。
者滍,水旁蚩也。如是说,在远古时期,这条河流沿岸曾居住着一个强大的蚩姓氏族,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发展壮大,逐渐建起蚩氏部落;其后,族人赖以生存的这条河流便取名为“滍水”。古代,人们往往逐水而居,乡村部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地,其原因一是避免洪水之患,二是河流沿岸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农耕、畜牧、渔猎,交通也相对便利。《国语·鲁语四》云:“昔少典娶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因为姬水、姜水分别为黄帝、炎帝氏族的发祥地(见《中国通史·第三卷》),故而,滍水当为蚩尤氏族的发祥地。
据史料记载,蚩尤氏族是属于伏羲氏族的族属分支,伏羲居淮水。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居“人皇”地位,是人类的原始祖先。历经数百乃至越千年的发展变化,人口数量逐渐增多,于是伏羲就将后代遣散各地生活。其中,有一族众在即将离开故土时,伏羲说:“我赐尔族蚩姓,可沿河而上,见到神鹰腾飞的地方,就是尔族安家立业居处。”于是,该族人沿颍河向上游迁徙,走了九九八十一天,来到一个山缓地平,水美草肥之处。抬头望去,只见山顶伫立一只雄鹰,身高十丈,展翅百仞,双眼光芒四射,仰望东方,见有人群到来,即挥动双翼,呼啸一声,腾空而起,在空中盘旋三匝,直入云霄,向东飞去。从此,蚩氏族人便在此结草为庐,筑室建堡,兴业为家。此地即是蚩族邑都“滍城”,后称“ 滍阳”。蚩氏部族把神鹰落脚的山叫“鹰山”,还将神鹰奉为本氏族的图腾保护神。
蚩氏部族经过历代繁衍,艰苦劳动,逐渐形成部落,其属地亦不断向北、向东扩展。至蚩尤时代,氏族已经发展为九个部落,并以“黎”为族号,蚩尤被推举为君长,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九黎”氏族。随着该氏族的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以蚩尤为氏族核心的八十一个黎族部落联盟。其属地遍及中原大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以及太行山地区,成为东方夷族部落中最强大的族团。
有史可证,东夷部族起源于东方,神话传说伏羲女娲造人故事就发生在淮河流域。现今,河南省淮阳县有太昊伏羲的陵庙,每年三月,人们常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颍河、滍水、汝水均属淮河水系,按古代人逐水而居习俗,蚩尤氏族沿河而上,迁徙定居于水一带,显然是真实可信的。当代学者孙作云在《蚩尤考》一文中指出:“蚩尤最早发迹于河南省鲁山县的水一带。滍水与蚩尤相联系是有道理的。蚩尤在滍水一带发迹,逐渐形成一个有势力的集团便向东进,扩展地盘……”
《中国通史·第三卷》在“神话传说历史年代”中提到,蚩尤氏族部落联盟和太昊、少昊氏族部落均属于东夷族属集团。文中称:“东夷族属集团的分布,在中原的东方,其活动地区非常广袤:东至海滨,南抵长江,向北可以延伸到东北,其中最重要的氏族部落有蚩尤、太昊、少昊等等。”其中对蚩尤氏族的评价说:“实际上黎族在当时也是一个强大的氏族,他善造锐利兵器,也发明了不少兵仗,他率领其氏族对黄帝作战,在初期曾取得很大胜利。”
2010年8月9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委、区政府在蚩尤部落遗址所在地——盐湖区东郭镇从善村召开恢复原“蚩尤村”村名会议。本着尊重历史,正本清源的态度为蚩尤正名;客观公正地评价蚩尤的历史地位及在民族发展中所作的巨大贡献;认为蚩尤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应该与炎黄二帝同等看待,还将蚩尤文化看作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之一。在会上,与会学者通过论证,明确提出“蚩尤族封地在滍阳”的论断,还追述了阳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社会现状,并确定河南省平顶山市水一带是蚩尤氏族的最早发祥地。
2 舍生忘死保东夷,虽死犹荣
远古时代,在中原大地发生了一场氏族部落间的武装冲突,史称“涿鹿之战”。它是《史记》中所载最早的华夏族黄帝与东夷族蚩尤之间的惨烈战争。是时,九黎族君长蚩尤不仅亲率本族八十一个分族部落数万人参战,还联合太昊、少昊两氏族共同抗击黄帝华夏盟军。蚩尤依靠天时、地利和东夷联盟的团结,与黄帝斗智、斗法、斗勇,利用自创的精锐武器,在前期交战中一度取得胜利。
黄帝在无奈中求助于北方氏族部落,改变策略,共同应对蚩尤联盟。至战争后期,黄帝采用北方玄女氏族的战法,以优势兵力逐个击破东夷联军,先后击败太昊、少昊两个氏族部落,杀死其首领,乘势与蚩尤氏族决战,打败了蚩尤所领导的九黎族军队,扫清了进军中原的道路。“杀二昊与蚩尤而为帝”,最终实现了武装征服东夷,建立以姬姓为主体的华夏帝国。
蚩尤被擒,“械而杀之”。黄帝将其头颅埋在河北省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砍掉其肩髀,埋在山阳郡钜野县;将其身躯葬在山东省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名为“蚩尤冢”,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为“蚩尤旗”(见《史记·五帝本纪》集解)。
关于涿鹿大战的相关情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当代作家夏阳曾在云南花苗地区采录一首古老的苗族民歌《涿鹿大战》,对战争的惨烈状况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民歌中唱的是“格蚩老爷”等长老领导苗民保卫家乡之事。入侵者“卡尧”(意为华族)要占据苗人的大平原。“格蚩老爷”像老虎一样勇猛……打得敌人抱头鼠窜,尸堆如山,血流成河。但是,卡尧用“冲天大炮”把苗兵打败;蚩尤因胜而骄,战败被杀。民歌中还记述了苗民祖先早期生活在北方大平原,那里是盛产小米、高粱、稻米和黄豆的好地方。在历史上,苗族没有文字,但他们通过口口相传,通过民间歌谣等形式把历史流传下来。
3 蚩尤是“黎民”之祖,黄帝是“百姓”之根
“黎民百姓”一词世人皆知,泛指一般民众。而追根溯源,二者却有截然不同的指代。涿鹿之战,黄帝氏族打败以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后,长驱直入,进军中原,迅速占领了东夷所属地区,并在河南新郑建立了以黄帝为首的姬姓政权。为加强对东夷地区的统治,他们采用划区而治,分封诸侯的治国方略,将所征服区域划分为一百零一个封地,封国赐姓。每个诸侯国只赐一姓,共赐姓一百零一个。其中姬姓氏族成员封为六十一个国姓(见《寻根》杂志2012年第六期《三皇五帝与姓氏》),其他封国乃是跟随黄帝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的异姓功臣,也有涿鹿之战后慑于黄帝雄威,俯首听命的东夷部落首领,这便是所谓“百姓”称谓的由来。是故,百姓的根源为黄帝。而所称“黎民”者,实指九黎氏族遗民而言。《尔雅·释古》中云:“训为众”,黎民即万邦的氏族成员。《中国通史》(第三卷)引《中国历史简编》中说:“蚩尤战败后,黎族一部分被迫徙居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俘获。至西周时,还留有‘黎民’的名称”。
涿鹿之战九黎族战败、蚩尤被杀,参战部落主要成员中的幸存者带领族众大部撤离中原大地,分别徙居于冀州、山西、川贵等地。其中散居冀州者,与当地氏族杂居。时至今日,河北省多地仍有厚重的蚩尤文化遗存,诸如蚩尤城、蚩尤川、蚩尤泉、蚩尤陵、蚩尤庙、蚩尤屋场等等。其间,一部分黎族民众沿太行山西徙,在山西省于今上党、长治、壶关一带驻足,后建立黎国。历经五帝、夏、商等历史时期,于商朝末年为西周文王姬昌所灭。《尚书·西伯戡黎》记载:“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至今,山西省长治市尚有“黎城”、“黎亭”等遗迹。西周灭黎后,大部分黎民播迁于山西各地。另一部分黎民向南迁居于荆蛮地区,改称三苗。五帝时代,其族众经常和黄帝族发生冲突,以抗击占据统治地位的黄帝氏族的排斥和迫害。尧帝时期,三苗族众也曾联结丹朱氏族对抗尧舜的统治,并发生了不少冲突与战事。据《苗族简史》记载:“川南、黔西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另据《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为枫木。”黔东南苗族民众把枫香树作为神树崇拜,民间还盛传“枫木歌”,借以怀念始祖蚩尤。舜帝执政时期,“师征有苗”,将苗民迫徙于甘肃敦煌三危山一带居住。而遗留于中原大地的九黎民众,多沦为奴隶,被当权者遣散到各封国接受姬姓百官的管制,他们从事繁重的农耕、畜养、渔猎和其他劳动,地位低下,没有族姓,没有话语权,更没有私有财产。
4 一代天子,万世战神
关于蚩尤其人其事,在数千年历史上,历代帝王及史学家因社会地位不同、政治需要不同而作出截然不同的记述与评定。《孔子集语》引《大戴礼·用兵》中云:“公(鲁哀公)曰:蚩尤作兵欤!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汉书·古今人表》云:“蚩尤愚人,九黎愚人”。另据《路史后记·蚩尤传》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象为贪虐者之戒。其状为兽形傅以肉翅。”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视蚩尤为“愚人”、“庶人之贪者”,更有甚者还在彝器上著其形象为“食人未咽”的妖兽予以百般丑化。同时,也有一些史学家及帝王以史籍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记述历史,正确评价蚩尤。东汉学者应劭说:“蚩尤,古天子也。”《管子》中说:“蚩尤受庐山之金作五兵,明非庶人,盖诸侯号也”。西汉古文经师孔安国说:“九黎君号蚩尤是也。”(以上均见《史记·五帝本纪》集解)。通过这些史料,足以证明蚩尤为雄居于东方大地的一代天子。《太平御览》引《鱼龙河图》中云:“(黄帝)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为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服。”另据《山海经·大荒北经》云:“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万民钦命。”这些记述,更能说明蚩尤在东夷民众中的至高地位和崇高威望。黄帝征服东夷,建邦立国,便以蚩尤在东夷民众中享有的极高威望作为保一方平安的策略,于是奉蚩尤为“兵主”,视为“战神”。至嗣后其他一些帝王,也都一如既往深表崇敬,并定期举行相关的祭祀活动,以示纪念。
《史记·封禅书》中云:“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迁于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八神者,一曰,天主祠天齐;二曰,地主祠泰山;三曰,兵主祠蚩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大秦政权后,首先东游泰山行封禅礼,并祭拜东方八神。众多帝王将蚩尤的地位排列在天神、地神之后,足见蚩尤在当时统治者心目中的至高地位。
黄帝、炎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而蚩尤却因涿鹿之战失败在此后历代史籍中大多以反面形象出现。他所领导的九黎族及东夷族众也被视为“愚人,下下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显然有悖于历史事实,是不公正的。《中国通史》通过大量的考察论证,结合正史、野史和各种文献资料,确立了蚩尤作为东夷集团联盟首领的历史地位,并指出:其长期生活范围处于黄河中下游、淮河、海河流域以及长江下游以北的广袤地区。东夷集团最早从事农耕、驯养、制网捕鱼和狩猎等,最早发明采矿,冶炼铜铁,铸造兵器、生活器具和农具制作工艺技术;首创用法规制度和刑法典章维护社会稳定,使民众安居乐业,氏族繁衍发展。由此可以说,蚩尤不仅是东夷各族民众的始祖,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