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沈从文先生与开封
沈从文先生与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5/27 9:01:4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读吴世勇编著的《沈从文年谱》(1902-1988),发现1979年77岁的沈从文在“5月9日,复崔耕信。崔耕,通信时任职于开封地区文物委员会。”后来我找到了2002年张兆和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全集》,在第25卷书信集里查到了《北京复崔耕先生》,此信的原件一直被崔耕先生珍藏着,2006年,崔耕先生在编辑自己的文集《嵩洛访古》时,偶尔展阅沈从文先生信札,不仅感慨万千。崔耕说,沈从文乃学界泰斗,曾是著名作家,后改为文物研究,也是贡献巨大。沈从文以文章、考古、书法称颂于世,却一直虚怀若谷,令人敬佩。用他自己的话说:“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沈从文没有来过开封,但是他却与开封有过一段文字缘。阳春三月,在“耕月堂”,我聆听了崔耕先生娓娓道来他在开封与沈从文先生的一次交往……

        上世纪70年代末,崔耕先生在开封地区文物委员会工作期间,为了在业务上得到高人的指点,他先是向施蛰存先生求教碑刻方面的知识,后来想了解章草方面的知识,施蛰存先生便介绍对此颇有研究的沈从文先生。带着忐忑的心理,崔耕向沈从文寄出了一封信函,问学章草。1979年,沈从文先生十分繁忙,这一年,他倾注巨大心血,历时16年著作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全书修订增补工作完成,终于交付给香港商务印书馆。
        崔耕先生在1979年的5月终于收到了沈从文寄往开封的信件。这是文学巨擘沈从文致开封市一名普通文化工作者的亲笔信。沈从文在信中关于人生、为文、书法均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信中行文无不闪烁着这位大家手笔风采,不失为沈从文晚年之佳作。其书法手迹更不为人们所常见……崔耕说,收到信后他拜读再三,六页信笺,“字字见学问,满纸是肝胆。使我这个后学者终生难忘。”

        翻阅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年表,发现1950年代以后他已经很少文学创作,1949年成了沈从文的生死线,郭沫若在1949年发表的《论反动文艺》中,触及到了他。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沈从文却被排除在外。那一年,孤独、恐怖一直缠绕着他,他曾经绝望地拿起小刀自杀,经抢救方脱险。这位高小毕业的旷世才子从此陷入无言的苦闷之中。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召开,沈从文以美术组成员参加了会。毛泽东接见代表时,对沈从文说:“你还可以写点小说嘛!”沈从文报以微笑,他此时已经放弃了文学创作,投入了到文物研究的新天地。汪曾祺说:“他的一生分成了两截。1949年以前,他是作家,写了40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以后,他变成了一个文物研究专家,写了一些关于文物的书……”

        崔耕先生拿出了那封尘封多年的信件,只见发黄的信笺上布满了行云流水般的毛笔书法,沈从文的复信开篇就是致歉,说近段“因工作南行于申、杭、苏、宁各博物馆学习约二月,四月末方返北京。尊函迟复,极歉。”他和施蛰存是40年的老友了,感叹施蛰存在金石方面取得的成就之后就自谦“近于不学无术”。说40年前,“学习用笔,因缘时会,写了些不三不四小说。”解放后不久,“所有旧作均因过时而禁毁无遗”。沈从文在复信中说:新社会即早改业,转入历史博物馆工作,不折不扣作了十年说明员,沈从文目标并不甚高,原以为十年八年能达到一个“合格说明员”业务水平,便已不错。事实上则在坛坛罐罐花花朵朵间转了三十年,仍难及格,“假里手”终不易改成“真内行”也。崔耕说,沈从文先生以让同仁瞠目的学识和毅力,历尽坎坷。完成了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服装史上的空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又划上了夺目的一笔。作为考古学家的沈从文不比做文学家的沈从文差。

        谈到书法,沈从文先生说自己“更不敢冒充内行,增人笑料”。“一般条幅即作价五分钱,恐仍将不免只合成为地摊上处理品看待。那(哪)敢和海内名家争得失,论书法!”。崔耕说,沈从文先生的这封书信本身已经是一件难得的墨宝了。做这样格调高古运笔自如、法度严谨的章草,时下并不多见。只是沈从文先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不以书法名世罢了。

        崔耕说,沈从文先生复信的主要部分介绍了历代章草碑帖的真伪,书家的优劣,版本、书迹的流变、考证等。

        沈从文说,承询及章草资料,科学院影印的《居延简》,内中有不少东汉时简牍,作章草体保留分隶布局,值得重视。《淳化阁帖》中之《索靖月仪帖》和二王帖中作章草体的,还近古。沈从文认为,《孙过庭书景福殿赋》,或宋明人伪托,不大可信。传世的隋人书《出师颂》,用笔沉重而活泼,惟和常见隋代小墓志少共同处,可能成于唐代,和流传于日本之贺之章书《孝经》有些相近。“故宫曾影印过《唐人书月仪》墨迹一册,结体较长,用墨沉重,也还好,似与传世万岁通天诸王墨迹善本有相通处,或同时作品。此外还有怀素在《曹娥碑》真迹后书章草一行,亦疑后伪托。”沈从文说,宋代作章草的不多,章草复兴在元代,除赵孟頫的四体《千字文》、《急就章》,尚有一系列高手,如邓文元、陈镐、俞复。元末明初的方壶,均各有不同成就,值得学习。以方壶最潇洒,多只题画上留一二行题记。明代的二沈、三宋、陈璧,都在元代基础上另有发展,以宋克留传墨迹最多,惟有些起笔过于柔媚作态,缺少古朴处。王宠书《古诗十九首》作章草体,比其他行楷墨迹,亦较挺拔厚重。明人洒金扇面用章草书的多可观,清代能章草的应数乾隆皇帝,可惜因其为皇帝,反而不为重视。近人能作章草足称当行的,应数余绍宋、林宰平、章棂、罗敦融、汤尔和(敌伪时官教部)。

        崔耕先生说,已经77岁的沈从文先生并不专门从事书法研究,在“年老力衰不能一一记忆”的情况下,对于在书道中颇为冷僻的章草仍能如数家珍,实在让人折服。从居延汉简到晋唐元明以至近代,从国内到国外,举其大要,略为论述。把章草的流传脉络讲得一清二楚,实为难得的章草研究资料。

        因为文化,崔耕问道于沈从文;因为文化,沈从文与开封结下一段文字缘,从而,传下一段佳话……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