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开封汤氏与粤闽台汤姓之源流
开封汤氏与粤闽台汤姓之源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5/19 8:55:0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汤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按人口数量,汤姓在大陆100个人口最多的大姓中排名第90位。《续修台湾省通志》卷三中记载,汤姓在台湾地区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中居第77位,亦为台湾地区大姓之一。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汤,出自子姓,成汤之后,以谥为氏。”历史记载,成汤本黄帝之苗裔。黄帝氏子玄嚣曾孙帝喾居亳,帝喾子契因掌教百姓有功,受封商地(今河南商丘),赐姓子姓。夏朝时,契十四世孙履官任方伯,善施仁政,使族日益强盛。夏朝末年,末代王夏桀无道,履灭夏桀,定国号为商,历史上称为商汤。履死后,谥号成汤。其后,子孙后世以谥号为氏,称汤氏。

        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历史上称殷商。商族早在建国以前就是一个多次迁徙的民族,自契至汤先后八迁。张衡《西京赋》中载:“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前八”是指商朝建立前自契至汤八次迁其政治中心。“后五”是指商朝建立后又五次迁都。商朝建立初期,汤始居亳(一说建都于西亳)。其后五次迁都为:中丁迁嚣,河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至纣王灭国273年,“更不徙都”。据此可知,商朝建立之后,先后以亳、嚣()、相、邢、奄、殷为都。

       商初汤以亳为都,历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等计12帝都亳。早在商汤主政时,汤就举开封人伊尹为国政。伊尹,夏末商初人,生于空桑(今杞县空桑)。据史载,伊尹夏朝末年为有莘氏之家奴,曾做庖人,因为陪嫁之臣随有莘女到商汤之处。伊尹聪明多谋,汤三以聘之,始徙就汤。汤伐桀,灭夏,遂主天下,伊尹之功为多,汤尊之为阿衡。伊尹助汤灭夏,又助汤完善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强盛,从而名扬天下。

        据历史记载,商都居亳最后主政的是中宗太戊。《史记·殷本纪》载:“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故称中宗。”中宗太戊为帝雍己之弟,其父太庚(又名小庚)为帝沃丁之弟。《史记·殷本纪》载:“沃丁崩,弟太庚立。”另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中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中丁为太戊之子、太庚之孙。中宗崩,中丁即位,当年把商之都城从亳迁到嚣。《帝王世纪》中所载“中丁徙嚣或曰敖”,皆言商都自亳迁嚣之事。

       嚣(或作、敖),商周子姓国。《路史·国名纪》中载“嚣(敖)中丁居敖也,在陈留浚仪”,浚仪即今之开封市区西北。中丁迁嚣后曾东征蓝夷(东夷的一支),蓝夷居地在今山东滕州东南。中丁死后,弟外壬即位,仍以嚣为都。《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古本《竹书纪年》载“外壬居嚣”,均可为证。

        1983年,在河南确山县竹沟发掘一春秋早期道国贵族墓,墓内出土一铸有铭文的。铭文曰:“嚣伯口夷,自作旅也,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嚣在历史上虽名不见经传,出土文物足以证明“嚣”为春秋时期一个“伯”级小国。

        外壬死后,河甲即位,再次将国都从嚣迁都于相(今河南内黄县境)。此后,嚣不再成为商的国都。

        商朝自商汤建国到纣王亡国,经历了多次迁国,商汤的子孙及王室成员随同迁居。因此,商汤的后代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就已经遍及中原地区。汤姓自在中原形成以后,早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河南一带。西汉时,商丘微子启的后代中有一支汤姓家族后人汤隆,其玄孙汤德新,任开封太尉时居开封,后受命自开封迁至晋陵(在今江苏常州一带)。其子汤璋汉文帝时应汉朝皇帝的派遣,赴南越出仕交趾(今越南北部),其后裔中又回迁定居广东蕉岭等地。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各地姓氏大族纷纷出现,《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汤出自子姓……望出中山范阳。”中山郡系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范围在今河北省正定一带,范阳郡在河北涿州及其附近一带。唐代后期以来,中原汤姓不断南迁。据《广东蕉岭汤氏族谱》载,中原汤姓从河南南迁,辗转至蕉岭。公元960年,北宋定都开封。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为了避宋太祖之父“弘殷”名讳,不少殷姓臣民改名换姓。北宋初,晋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殷仲堪的第13世孙汤成,即因避赵匡胤父亲弘殷的名讳改姓汤,并从荆州迁居江西永新,后又迁至夏阳。汤成之子汤泽、汤贵、汤寅又分为下墟、市江和田心三支,成为殷姓改为汤姓的最大一支。

        五代时翰林学士殷文圭之子殷崇义,宋代为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名讳,易名汤悦。南唐亡国后,汤悦随后主李煜出降北宋。宋太祖厚待汤悦,听说他是安徽贵池人,祖籍河南陈郡,就封他为陈县男,食邑300户,汤悦奉旨迁居都城开封。

        宋代后期,北方汤氏族人大批进入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地。开封汤氏族人经河南的商丘进入安徽、江苏,最后卜居福建的宁化石壁;其后裔分迁至福建的上杭和广东的梅州、蕉岭等地。据江苏《东海汤氏家乘》记载:“始迁祖福新,字寿之,原籍河南杞县。元初娶淮上王氏女,遂迁居淮东汤家沟。”成为安徽、江苏汤氏的重要源头。

        又据广东台山《汤氏族谱》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祥符(今开封)汤统举家族南迁。”汤统,北宋末年祥符县党居庄人(今开封市郊),生于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汤统出生时正值金人南下,中原战乱频仍。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汤统随兄长汤纲、汤维及其弟汤纪经江苏、湖南辗转至广东。兄长汤纲、汤维先后定居南海和增城。汤统初居南雄珠玑巷,后迁往台山罗塘。汤统居台山后隐居不仕,勤俭治家,家族日渐兴旺。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汤统之孙汤孟先举文学为太学上舍生。汤统六世孙汤元明,元进士,以才干授副使知事。十世孙汤毓,明成化年间举人,会试中副榜,任温州知府。清末、民国以来,汤统后世子孙多赴海外发迹。如今,旅居美国、加拿大、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的汤氏后人有6000多人。1993年,旅美汤氏后人成立了甄汤中山堂美中宗亲联谊会。旅居菲律宾的汤氏后人成立有甄汤中山会馆。

        明代,信国公汤和居开封。汤和(1326年~1396年),明初大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与朱元璋为少年好友。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汤和率壮士十余人参加起义军。朱元璋投奔起义军后,他跟从朱元璋略定远,克滁州、和州,渡江擒林先,定集庆。又跟从徐达克镇江,进统军元帅,守常州。后以征南将军讨方国珍、陈友定。继又率师北征,败扩廓帖木儿,斩张良臣,定山西、关中、宁夏、甘肃。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中山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进信国公。及明太祖谋解诸将兵权,他先上书求归乡里。未几,倭寇犯海上,他受命赴浙南、浙东、闽中,设卫所以镇之,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病卒。

        汤和故居位于明代开封鼓楼街北。后汤和居南京,晚年回原籍,废开封宅,在此建文殊寺。

        今居住于台湾的汤姓,多分布于桃园、苗栗、新竹、屏东、云林,为河南汤姓的后裔。台湾汤姓多属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四十七郎派下。四十七郎,名益隆,其一世祖天柱公为唐翰林院学士。天柱公子汤开运,官湖广,由河南迁居湖南长沙醴陵。开运子景行,登进士第,官吉州刺史,由醴陵迁居庐陵。景行下传七世至汤浑。汤浑为唐朝理学士,随兄汤蒙迁居江苏句容。汤浑之孙汤彦游学闽汀,居福建宁化,为闽、粤汤族始祖。汤彦之孙汤莘叟,弱冠登第,任饶州推官。汤莘叟的七世孙汤兴可,字伯诞,由宁化迁居汀州,下传四世至四十七郎为广东镇平高思乡开基祖。汤姓最早入台于明永历年间,随嗣王郑经入台。清朝雍正年间,四十七郎后裔(汤元辅房)汤伊炳入台,初居桃园市一带,后迁至桃园县平镇乡。乾隆元年(1736年),广东嘉应州汤德全(汤礼辅房),渡台定居苗栗。乾隆早期,广东嘉应州镇平汤玉象渡台,在新竹县新埔镇垦殖定居。到乾隆末年,广东嘉应州镇平人汤辉元(汤元辅房)赴台,在云林县北港镇垦殖,后移住苗栗县公馆乡。如今,广东嘉应镇平高思乡四十七郎派下已成为台湾汤姓大族。为敦亲睦族,桃园、中坜、新竹还成立了汤氏宗亲会和汤姓宗亲会。
(作者:沙旭升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