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旺家的地坑院
抗日洞
地坑院入口
大地回春,惠风和畅,豫西塬上杨柳吐绿、桃李芬芳,黄土地上处处萌动着生命的气息。3月27日,记者一行来到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村口,五六位老人坐在一棵老核桃树下闲聊说古,90岁高龄的张来旺老人显然是主角,浓重的“陕州腔”随风飘荡……
“俺村为啥叫庙上?那是因为原来村里庙宇多!”张来旺说,以前村里只有300来口人,却有山神庙、马神庙、关帝庙、岳飞庙、文昌阁等十几座庙宇。“现在一座庙也没有了。”张来旺说,“抗日战争时期打仗毁坏不少,建国初期村里搞建设需要木材又拆了不少。”
庙虽然没有了,庙上村的名字却留传下来。和村名一同留传下来的,还有80多座地坑院,庙上村也因此成为三门峡市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村庄。
村支书毋守月说,1985年以前,整个村庄的人都住在地坑院里,土地承包到户后,逐渐开始有人搬离地坑院到地面上居住。如今仍然居住在地坑院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还没有盖新房子的人。
“年轻人嫌‘土气’,进出不方便,都不愿意住。”记者和张来旺走进他如今仍在居住的地坑院里。黄土的墙,黄土的地,黄土的屋顶,除了门窗是木材,地坑院的建筑材料里看不到其他材质。站在院中抬头看天,记者方才明白,地坑院的另一个名字“天井窑院”是多么贴切。
据考证,地坑院的建造历史距今已有7000多年,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它从选址到营建都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水力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地坑院的构造其实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至7米深、长12米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至14个窑洞。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状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进出地坑院的通道,人们称之为“洞”。
地坑院内的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和北坎宅。张来旺住的地坑院是一座西兑宅院,一共有9间窑洞,主窑在正西,厨窑在西南角,客窑在西北角、北面及南面偏西角,东南角和东面为五鬼窑和茅厕窑,东北角为门洞窑。
与地上世界的热闹、喧嚣相比,“藏”在地下的地坑院显得十分静谧,仿佛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家的安全感和私密性得到完美体现。张来旺说,地坑院还有“助长寿”的功能,村里现在一共有7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十几个,“这也许是因为地坑院‘接地气’吧!”
从张来旺家的院子里出来,毋守月带着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发挥过堡垒作用。庙上村的一口水井,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一段历史。
石头围砌的井沿,井边竖立着一块长石,上面镌刻着“血泪井”三个大字。往下望去,井底黑漆漆的看不到底。井旁一面墙壁上的碑文,讲述了一段悲壮历史:“1944年5月,日寇侵占陕县,在连遭陕县抗日队伍多次沉重打击后,恼羞成怒的日寇纠集大量兵力,向西张村塬上抗日队伍发起猛攻……65名抗日游击队员在突围中被日寇抓住,5人绑成一串推入此井中……”
在庙上村西头的大沟边上,至今还屹立着数丈长的断壁残垣,这便是当年村寨的一段寨墙。土墙上的千疮百孔,向人们诉说着几十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此外,村南的土崖边还有一处红色遗址,名为“抗日洞”,是被投入“血泪井”的抗日游击队员们被抓前藏身的地方。
毋守月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在地坑院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招商引资筹建了“庙上天井院度假村”,形成了包括传统民俗地坑院保护区、现代新居地坑院改造区等在内的一个既反映历史,又融吃、住、玩、乐为一体的典型地坑院村庄。这些度假村里的地坑院与别的地坑院“命运”截然不同,外表不但被装饰一新,有的院中还修建了假山、水池,窑内除了摆放有床铺、座椅等旧式家具外,还摆放了纺花车、织布机等民间工艺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古老的地坑院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千百年来,地坑院凝聚了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们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老百姓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专家称它是“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刻在大地上的符号”“地平线下的村庄”。庙上村地坑院目前已被确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各种因素影响,村里大部分的地坑院渐渐荒废,有的甚至倒塌,让人心里隐隐作痛。如何保护好庙上村原生态的地坑院建筑,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