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御史”赵抃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3/26 9:26:2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北宋的那些大官小吏、皇亲国戚,是不敢轻易违规、违纪、违法的。为什么?因为朝中有一批御史,他们为人正直、刚毅,以弹劾和纠察百官为己任,让人闻风丧胆。包拯担任御史时,就弹劾过三司使张方平、宋仁宗的妻叔张尧佐。同时期的另一位御史赵抃,不仅弹劾过枢密使、参知政事等高官,还弹劾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前后弹劾的十余人,个个落职罢官。凡有违规、违纪、违法者,不管你位置多高、权力多大、皇帝多么喜欢,一律照弹不误,人称“铁面御史”。
赵抃是浙江衢州人,进士出身,历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右司谏、知成都等职,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赵抃写过一首《廉泉》诗:“岁旱江潢万井污,此泉深净肯清渝。伯夷死后泉流在,能使贪人一饮无。”诗以言志,这表明,赵抃把打击贪官污吏、营造清廉世界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1054年,朝中发生了一起惊天命案,因为涉及宰相,显得尤其神秘。事情是这样的:宰相陈执中有一爱妾叫阿张,其侍女迎儿因犯小过,遭到阿张残酷而持久的鞭打,可怜的迎儿最后被折磨致死。堂堂宰相府,竟然鞭打死侍女,一时京城内外舆论哗然。而且,当有人告状、审案官员要求宰相府的证人到场时,陈执中甚至软禁证人,使狱官无法对证,严重干扰司法。赵抃闻之拍案而起,立即以“违朝廷之法,立私门之威”的罪名弹劾陈执中,要求罢免其宰相职务。只是,皇帝宋仁宗有意偏袒陈执中,非但没免去他的宰相职务,反而“诏罢狱”,替他开脱。1055年,铁了心的赵抃在短短半年里,以“不学无术、错置颠倒、私仇嫌隙、家声狼藉”等8大罪状,连续12次上书,终于使陈执中罢官去朝。
赵抃弹劾不避权幸,不但表现在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上,而且表现在对官员形象、朝廷纲纪的维护上。三司使王拱辰出使辽国,作为外交使节,他却在参加辽国的招待宴会上荒诞不经,“痛饮深夜,席上联句,语同俳优”,败坏了形象。尽管宋仁宗特别喜爱王拱辰(他是宋仁宗钦命的状元,原名王拱寿,宋仁宗为其改名王拱辰),但赵抃毫无畏惧,仍上书弹劾。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他连续上书,不依不饶,结果,王拱辰被降职永兴军。此外,遭到赵抃大胆弹劾的,还包括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枢密副使陈升之等许多声名赫赫的高官,他们皆以罢官告终。
从这些剑拔弩张的弹劾事例看来,赵抃留给人们的形象似乎与包拯有过之而无不及,黑脸一张、铁板一块,毫无人情世故可言。然而,细读史书,却发现赵抃并不刻薄呆板,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毅、果敢、决绝,而在许多具体事务中又不失其灵活性,尤其是对执法的审慎以及对生命的珍惜。他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时,就遇到过一个很特别的案子。一个人伪造印章被官府逮捕,初审意见认为应该判死刑。他详细了解案情后,否决了这个初判。他认为,此人仿造印章在朝廷大赦以前,而使用则在大赦以后,大赦以前仿造没使用按律不当死,大赦以后使用没伪造按律也不当死。于是,他与众官商议免去此人死罪,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他不但正义,而且有一颗仁慈的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赵抃任过多地一把手,游宦官场40余年,从来不像那些同僚一样,骡马帆舟往家里拉东西,无论从哪个地方离任,仅有“一琴一鹤自随”。“一琴一鹤”,或许就是这位“铁面御史”写在人生道路上的廉政责任报告吧。
(作者:晏建怀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