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范仲淹陕甘和羌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3/13 9:48: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北宋时期,西北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赵元昊袭父职反叛大宋,西夏称王。不断进犯陕甘边区,从而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威胁着大宋政权。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北宋王朝提升任范仲淹为陕甘主帅,与韩琦开府泾原,牧政戍边。
羌族历来是陕甘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这个民族种族部落部别繁多,各部落之间没有统一的首领,互不归统,各自为政,因此常常发生部落之间的械斗、火并等纷争。范仲淹任职后,实地巡察了陕甘边境的军事、民族状况,得知庆环二州羌人居多,且与西夏毗邻交界,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有些羌族部落明归大宋,暗结西夏,并且为其进攻陕甘边区充当向导,以至于西夏军队每每进犯无论长驱直入,还是迂回进攻都能节节得手,连连获胜。
根据这个情况,范仲淹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彻底牧御西夏叛军的入侵,必须妥善地处理民族矛盾,诚心诚意地团结陕甘少数民族,特别是羌族同胞共同抵抗西夏,增强边防力量,从而安定边境,巩固国防。因此他戌边抗夏的首要举措不是依例筹钱征粮准备打仗,而是深入羌地,精诚和羌,致力民族团结,为戍边抗夏奠定雄厚的基础力量。
首先,他诚恳地尊重羌人,团结羌人,无论哪个部落的羌人酋长前来见他,他都一视同仁,热情地亲迎于门庭,陪伴于堂室,推心置腹坦诚相待,说民情论国是,始终“推心接之而不疑”。他的这种人格风范和修养举止,逐渐赢得了羌族各部落来访酋长的好感与称赞,并且为各部落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形成媒介,进而形成一条民族部落之间友好团结的纽带,渐渐弱化或消除了一些部落或民族间的对立和矛盾,为和羌抗夏、巩固国防铺平了道路。
其次,他深入羌族地区礼慰羌人,检阅队伍,切切实实地订立联合抗夏的合约规定,并且论功行赏,鼓励羌族同胞拥宋抑夏,做出贡献。
庆历元年四月,范仲淹巡察环州(今甘肃庆阳环县地区)了解到这里有羌人答应做西夏向导不日进犯,没有采取武力,也没有责备酋长,而是不动声色地带上礼品来到环庆,以大宋皇帝赵祯的名义前来慰问和奖赏,同时与奠长一起检阅羌人的队伍,之后又在友好祥和的气氛里共话御夏事宜,接着就订立如下约规:“若仇已和断,辄私报之及伤人者,罚羊百只马二匹,已杀者斩。负责争讼,听告官理,辄质缚平者,罚羊五百只马一匹。贼马入界,追集不赴随本族,每户罚羊二只,质其首领。贼大入,老幼入保本寨,官为给食;即不入寨,本家罚羊两只;全族不至,质其首领。”由于这个约规合情合理,因此“诸羌受命悦服,自是始为汉用”。个别原要为西夏当向导的羌人也改弦易张以保宋抗夏为荣,以叛宋通敌为耻不再事夏了。
庆历五年春,范仲淹又专程来环州分别对诸羌酋长800多人进行慰问,褒掖他们对大宋的忠心和积极的爱国热忱,并发给他们宋朝的礼物。对御敌有功者增奖缯彩银器等珍贵器物。正月,又设酒款待环州的熟羌户藩官1700多人,并以皇帝的名义给予论功行赏,奖品有彩绢、角茶、银碗、紫绫袄、黄花袄、银腰带、银交椅不等,同时又重新订立了抗击西夏的约规。
再次,他选贤任能,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范仲淹听说种世衡这个人长期在陕甘地区任职,特别擅长和善于同少数民族打交道,而且无论是在汉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他的威信都很高,便在巡边环州时特别召见了他,并且委以重任,让种世衡知环州,同时勉励:“世衡素得羌心,而青涧城已固,乃奏徙世衡知环州,以镇抚之”。
种世衡到环州任职后,果不负范仲淹所望,始终恪尽职守,做出许多巩固民族团结与羌人同仇敌忾忠于国家的实事。如,羌酋长慕思的部落最强,他常与之交往,彼此之间兄弟一般诚实可信,因而深受慕思的敬重,“由是得其死力”,抗夏保国,坚守阵地,以致夏军不敢进犯。
此外,范仲淹还一再推荐羌族中有威信的酋长来管理地方政务,协调部落矛盾。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常积极主动地出面调解或平息民族纠葛,致力于民族团结。有一次,他得知“石昌镇中梁家族蕃官屈都等与小遇族蕃官薛娘相互为仇,其梁家族点集一千余人骑待报复相杀”的消息之后,立即撂下其他事务,重点调解此事,他一方面指派指挥使部庆宗带上银碗、彩绢等物前往石昌镇牵制梁家,进行抚慰调解,一方面又派人前往小遇族部落协调,自己又亲临两地化解他们的心结,直至两家重新修好。
由于范仲淹陕甘和羌深入人心,因此“时边民归附者甚众”。众多边民的归附,不仅为戍边抗夏提供了兵员粮草,而且维护了边境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范仲淹看到云集不息的羌众来到庆州,不仅不认为是添烦扰政,反而非常高兴,索性彻底安置他们,于是便在庆历三年(1043年),建造了业乐城(今甘肃华池悦乐),使“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的少数民族皆得以妥善安置,“让蕃部百姓安居乐业”,结果带来了边区的繁荣与兴盛。这实在是一桩造福后代、垂范千秋、功德无量的政绩,至今仍为陕甘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传颂不已。
(作者:海风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