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济公先祖居开封
济公先祖居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3/11 9:01:2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济公的名字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人们心目中,他是惩恶扬善、救世济民、善良正义的化身,深受群众爱戴。他皈依佛门后乐善好施,被人们尊称为“济颠活佛”。有关济公的传说早在南宋时期已开始流传。在电视剧里,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用独特的演技使活佛济公更加深入人心。济公的传说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济公是历史上南宋时期的真实人物,原名李修缘。据《净慈寺志》、《汴京遗迹志》、《宋史》等大量文史资料证明,济公出生在台州,出家在杭州,其先祖居在开封。

    台州市利用济公出生在天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投巨资复建了济公故居,并开发为4A级景区。2013年6月21日,台州市举办了“2013浙江·台湾合作周”天台活动启动仪式暨“济公成道·祖庭祈福”大典活动,从而掀起了济公信众来天台朝觐、观光的热潮。恰逢此时,率团访问北京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专门寄来了墨宝——上书“天下济公 祖在天台”8个大字,成了海峡两岸济公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研究济公的专家学者多次提出,济公生平事迹主要在台州与杭州两地,而济公祖墓则营建在开封,呼吁开封、杭州、台州的有识之士,毋忘共同关注济公祖墓的重新修缮。 

     一

    济公俗名李修缘(又名修元、心远),1148年生于南宋,浙江天台永宁村人氏。李家世代仕宦,为官清正,积善崇佛,乃台邑名门望族。据史料记载,其祖辈的家世为:父亲李茂春,祖父李涓,曾祖父李评,四世高祖父李端愿,五世天祖父李遵勖,六世烈祖李继昌,七世太祖父李崇炬。

    济公先祖和开封的历史渊源应从济公的七世太祖父李崇炬说起。李崇炬成长在后唐、北宋时期。开封当时是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李崇炬在这战火四起的年代,来到开封建功立业,为大宋江山立下了战功。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李崇炬(924年~988年),宋潞州上党人,字守则。初为后汉枢密使史弘肇亲吏,入后周隶世宗帐下,从征北汉,以功转供备库副使。宋建隆元年(960年)参加击平李筠、李重进之乱有功,乾德二年,代赵普拜枢密使。开宝初,为镇国军节度。开宝六年,入为左卫大将军。太平兴国二年,出为邕、贵、浔、宾、横、钦六州都巡检使。未几,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还京后,拜右千牛卫上将军。雍熙三年,命代宋偓判右金吾街仗兼六军司事。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赠太尉,谥元靖。”

    李崇炬的儿子、济公的六世烈祖父李继昌子承父业,战功卓著。李继昌(948年~1019年),字世长,宋建隆三年(962年),以荫补西头供奉官,历监大名府商税。淳化中,他被命为登、莱、沂、密等七州都巡检使。至道二年,他任峡路都巡检使,改兵马钤辖,镇压四川起义军。咸平三年,因镇压王均有功,他领奖州刺史,知青州,入掌军头引见司。“澶渊之盟”,使契丹定和议。出知延州兼鄜延路钤辖。官至左神武军大将军,正任刺史。天禧二年冬,卒,年七十二。

    李继昌的儿子、济公的五世天祖父李遵勖世出名门,功成名遂。“李遵勖(988年~1038年),字公武,举进士。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而加‘遵’字为‘遵勖’。 历官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澄州刺史,均州、宏州、康州团练使,泽州防御使,宣州观察使等。”因驸马系皇亲国戚,所以景龙门外皇城北门不远的一座静渊庄被赐给万寿长公主的丈夫李遵勖,为驸马都尉的宅第。那宅第称为东庄,后人称为李驸马园,由他家世代保有,是诸位公主中最宏伟壮丽的庄园。李遵勖喜爱菊花,善赋宋词,也非常喜欢结交贤士,当时有名的官员都和他家有交往。李遵勖的儿孙一直居住在静渊庄,直到金兵入侵后,李遵勖的重孙李涓(1074年~1126年)与金血战而死,李氏家族随着北宋灭亡而南迁。

    宋太宗共有9个儿子、7个女儿,万寿长公主是最小的女儿。李遵勖考取进士后被召为驸马,娶万寿长公主为妻。两人笃信天台宗,在天台东掖山修建的白莲寺即是李遵勖和万寿长公主的“功德寺”。从此,李氏家族与佛教天台宗结下不解之缘。

    李遵勖有3个儿子,大儿子李端懿是济公的伯高祖,二儿子李端愿是济公的高祖,三儿子李端悫是济公的叔高祖。李端愿的儿子李评,字持正,是济公的曾祖父,官职进成州团练使、知蔡州、赠冀州观察使,赐白金千两。李评的儿子李涓即济公的祖父,字浩然,以荫补武官,召试中书,易文阶,知鄂州崇阳县。靖康元年金兵入侵东京,李涓应诏募勤王兵,率600人毅然北上,至蔡州,天大雪,猝遇金兵游骑,败之,他与金大军血战而死。 

    二

    土柏岗乡位于开封市市区东北部,隶属顺河回族区,辖厂尚、前朱、北神岗、南神岗、高庄、小董庄、土柏岗、齐寨、岗西、杨寨、沙牛岗、大杜寨12个行政村。

    据河南大学教授周宝珠、程民生点校的明代李濂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夏六月编撰的《汴京遗迹志·卷九·陵墓》载:“李驸马墓,在城东北南神岗,宋驸马都尉、镇国将军、节度使、赠尚书令许和文公李遵勖葬此。李留后墓,名端懿,乃驸马遵勖之子也,官至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附葬于父遵勖墓侧。”书中还载有欧阳修撰的《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墓志铭》:“嘉祐五年(1060年)八月某日,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知澶军州事陇西李公得暴疾,薨于州之正寝。其以疾闻也,上方宴禁中,为止乐,命中贵人驰国医往视,未及行而以薨闻。诏辍视朝一日,赐其家黄金三百两,赠公感德军节度使,已而又赠兼侍中。太常谥曰某。即以其年某月某日,葬于开封府开封县褒亲乡先茔之次。”

     据清代周城撰《宋东京考·卷之二十·陵墓》记载:“李驸马墓,在城东北二十里南神岗。宋太宗女荆国大长公主左龙武军驸马都尉、累迁镇国军节度使、知许州、赠尚书令、谥和文李遵勖葬此。”

    据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卷十七·陵墓》载,“李端懿墓,在府城东北南神岗。端懿,镇潼节度观察留后驸马都尉、赠尚书令、谥和文,遵勖之子”。 

    据清光绪《祥符县志·卷十三·墓》载,“李遵勖墓在城东北南神岗。李端懿墓,端懿乃驸马遵勖之子附葬于父墓侧。宋欧阳修撰李端懿墓志铭”。

    1987年6月,在编写《开封市地名词条选编》时,当时的郊区干部王世学、土柏岗乡干部李泽亚、岗西村时年70岁的村民李良田等,到岗西村实地调查采访。此墓坐落在古代自然形成的岗丘上,岗俗名“神岗”,面积约20公顷。相传当时墓高10多米,周围600平方米。据文献记载,墓前原有欧阳修所撰碑文的石碑和松柏等,墓前有李遵勖长子李端懿墓。据岗西村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兵曾在墓顶上挖工事,正挖时忽然下陷个大窟窿,连人也掉了下去。事后用土填平,据此分析此墓可能被盗过。最后调查的结果是:“李遵勖墓在开封市区中心东北11公里,岗西村东侧。李遵勖,初名勖,宋真宗赐‘遵’字。山西长治人,娶真宗妹万寿长公主,授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卒,葬此。墓建土岗上,相传高约1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墓前有碑与松柏。现存墓高约3米,面积约30平方米,为紫色夯土层,属开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上述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看,顺河回族区土柏岗乡南神岗、岗西村一带应是济公先祖坟墓茔地之所在地。 
  
    三

    据《天台山方外志》、《净慈寺志》等书记载,济公名道济,字湖隐。父亲李茂春,是宋太宗李驸马的后裔。母亲王氏,梦吞日光而生济公。18岁时,父母相继双亡,济公便跟随杭州灵隐寺高僧瞎堂禅师,落发出家。道济平时疯疯癫癫、嗜食酒肉,寺里的众僧都指责他。瞎堂却说:“佛门广大,难道容不得一个颠僧?”从此众人就称他“济颠”。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济公就从他的出世开始。据《西域志》记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济公的师父瞎堂圆寂后,济颠来到净慈寺。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的一天晚上,济颠似醉非醉,绕着长廊急切呼喊,但众僧不能闻其声,只觉得莫名其妙。不一会儿,佛寺一片火海,雄楼杰阁化为灰烬。济颠自行募疏,重建宝刹。他化缘来到严陵,将自己的袈裟展开来,竟然笼罩诸座青山,山上的高树巨木随即拔起,顺流浮江而出。济颠告诉众寺僧,建庙用的木材已经运抵寺内香积井中。6名壮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巨木一一捞出,堆积如山。监寺要酬以钱两,济颠连忙推辞道:“我乃门甲神,岂要你的酬劳?”说罢,御风而去。在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杭嘉湖一带流传济公的故事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圆寂后葬于虎跑寺,后人在杭州虎跑寺建有济公塔院。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

    四

     济公出生在永宁村。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不是很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是天台的名门望族。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其为“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日战争时期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济公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在祖居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重光“活佛”圣迹,彰显济公圣德。

    2004年复建的济公故居,依据历史资料以南宋时代典制,结合本地民风民俗和大户人家宅第住房的建筑格局复建而成,坐落于天台城关北门原云华楼黄金地段,共分三大主体。中间部分是巍峨壮丽的李府,所以屋舍为高规格的南宋天台三进九明堂结构。西面部分为“观霞阁”5层30多米高,全部硬木结构,阁周围雕九龙和天台八景。登阁举目四望,近可看到济公出生地永宁村石墙头、读书处赤城山和出家之处国清寺,远可望见著名的天台山胜景。东面陇西园,由济佛殿、醉仙楼、济公药铺、葫芦池和假山飞瀑组成。此园西连故居,北依赭溪,是济公少时嬉戏玩耍之地。

    济公故居旨在弘扬济公文化,成为推动济公在世界各地影响的一个良好平台,每年都会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前来瞻仰济公遗迹。

    1993年,天台县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研究济公及其历史文化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天台山济公研究会。在此后的10年里,天台连续举办了济公故居重光大典、2007海峡两岸济公文化交流活动、天台国际济公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济公文化以及济公精神历经岁月和历史的洗礼至今仍源远流长。

    五

    济公的传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济公精神的肯定,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宝贵财富。济公生平事迹主要在台州与杭州两地。流传济公在年轻时代,就一直生活在杭州,直到圆寂后,其灵塔亦在杭州虎跑寺。而济公的先祖从七世祖李崇炬到济公的祖父李涓都相继居在汴京开封,为保卫大宋江山立下丰功伟绩。特别是李涓,靖康元年知鄂州崇阳县,得知京城被金兵围困,独自招募六百锐兵,自己出家钱买牛肉白酒激犒之。令曰:“吾固知无益,然世受国恩,唯直死耳。若曹知法乎,‘失将者死’,钧之一死,死国留名,男儿不朽事也。”众皆泣。行至蔡州,天下大雪,蔡人忽噪而奔,曰:“敌至矣。”即结阵以待。少焉,金兵游骑果集。涓驰马先犯其锋,下皆步卒,颇杀其骑,且走。涓乘胜追北十余里,遇到大批敌军,犹血战,大呼叱左右负己,遂壮烈牺牲,仅53岁。济公的先祖在开封留下英名。

    济公的出生地是台州,济公的出家地是杭州,济公的先祖居地是开封。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开封、杭州、台州三地市,应充分利用“济公文化”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强手联合。特别是开封市应关注济公先祖墓地的开发,如在土柏岗乡修建“李驸马园”旅游景点,并对原墓地重新修缮,如重新镌刻济公祖坟墓碑和欧阳修所撰的《李端懿墓志铭》等。这样既能以此为契机,将济公精神“流传返祖”、回归开封,扩大开封的文化联谊与交流,又能促进台州、杭州与开封旅游经济的发展。三市联手,发展共赢。

(作者:张玉发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包公与清官文化
下一篇: 袁宅街的荣耀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