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静修无欲的周敦颐
静修无欲的周敦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2/13 8:51:2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当今的世上无人不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名句,从而也就知道了周敦颐这个文化名人。这个名句也反映了中国文人纯洁、高贵形象,君子节操的人格力量。而周敦颐本人的一生恰恰是这句话的真实反映。
    周敦颐(1017---1073年)原名敦实,为了避宋英宗宗实的名讳,改名为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湖南道县久佳乡楼田村人)。周敦颐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父亲周辅成,是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曾任荷州桂岭令,常年在外做官。因此周敦颐小时候就跟着母亲在农村启蒙读书,由于本身天资聪明,再加上勤学好问,所以写了一手好文章,小小年龄就已经非常的有知识,因此在周敦颐的家乡颇有名气,当时的人们就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在周敦颐16岁时,他的父亲因为病重而无法医治逝世,于是他随母亲到京都投奔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在郑向的抚育下成长跟随他习书练字。郑向看到周敦颐聪慧异常,也是十分的喜爱,视如已出。在周敦颐24岁时,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薄。周敦颐博学力行,遇事刚果。他为政精密严恕,条尽其理。他发现县监狱拘押了很多犯人,许多的案件长久拖延不决。周敦颐上任之后立即讯问审理,依法处置,将那些无辜被关押的百姓,一一释放回家,受到百姓交口称赞。
    庆历四年(1044年),周敦颐被调任为南安军司理。他办事公道,有比较明显的爱憎观点,不询私情,不媚权贵。当时在狱中有一个犯人,虽犯有罪行但是依照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而当时的运转使王逵却想重办此犯人。他的下属官吏们都慑于其权位没有一个人敢提出不同意见。只有周敦颐挺身而出与上级争辩。起先,王逵不肯接受他的意见,周敦颐愤而拿出朝廷的委任状,交给王逵,义正词严地说:“这样的官能当吗?靠杀人来讨好上级,这种事我决不干”!说完,周敦颐就转身挂印欲去。王逵受到很大震动,终于醒悟过来,接受了他的意见。由于他为政清廉,刚正不阿,声明远博,每到一处都受到百姓忠心的爱戴和颂扬。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大理寺臣程响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周敦颐为师受业。从而造就了后来的两位理学大师。在这一年的冬天,周敦颐担任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宋仁皇佑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由于周敦颐在郴县和桂阳有着良好的政绩,因此得到了达官们的赏识和推荐,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做官时能辩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这是一个能够辨别真伪,断案如神的好官,我们的冤情能够得以昭雪了。”
    随后周敦颐又在多次的担任地方上的官吏,主要是做司法工作,其政绩亦表现在司法工作之中,在当时算是一位清官。周敦颐在精神生活上是一光明、正直、清高的君子儒,在物质生活上是比较清寒的。
    周敦颐在南昌担任地方官吏时,有一次路过浔阳,爱上了庐山莲花洞的山水,遂萌发了退休后要到这里来安度晚年的念头。不久,他到广东任地方官,由于身体不适,便要求知南康军,宋熙宁四年(1071年),他赴江西星子县上任,第二年便退休来到莲花洞。周敦颐来到莲花洞以后,创办了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筑一爱莲堂,堂前有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当炎夏之时,莲花盛开,清香四溢,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堂前。一天夜晚,月明星朗,凉风可人,先生披银纱伫立在池边良久,见莲出污泥而高洁自爱,濯清涟而无妖治之姿,感慨从生,文思泉涌,乃转身回房,奋笔疾书,草就《爱莲说》一篇,其佳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
    周敦颐在历史上主要的贡献就是开启了理学。周敦颐的哲学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与《通书》。周敦颐通过对《太极图》的解说,以太极为本体,提出他的宇宙观、世界观。由阴阳钢柔的变化,说明万物万事与人类的产生;进而提出形、神以及性、欲、善、恶、仁、义、“道”等范畴、概念。《通书》则以诚为本,说:“诚者,圣之大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濂溪由此进一步阐述他的清心、无欲修身及政治方面的观点与伦理道德等观念。《通书》用“理”,说明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与名分,“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周敦颐以无极、诚之本,由此在学理上构造出一个理论框架,提出本体论、宇宙观、运动观、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因此成为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发端。
    宋熙六年(1073年)六月七日,周敦颐病逝,终年57岁。
(作者:曹阳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