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毕升与活字印刷术
毕升与活字印刷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2/7 8:43:1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印刷术是我国伟大的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我国最早的印刷术,是隋唐时期的碉版印数术,方法是先把木板刨平,锯成长方形。然后在板面上抹上一层浆糊,把写好的文稿薄纸翻帖在板面上。雕刻匠用刻刀把一个个字刻出来。如果让字凸出来,这叫阳文版;如果让字凹下去,就叫阴文版。印刷的时候,先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刷上油墨,然后把白纸盖到版上,用刷子轻轻刷平,文字就转印在纸上了。

    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当属《金刚经》。雕版印数一般选用坚实的木材为原料,但由于木刻简单,费用低廉,印刷便捷,较手写传抄优越百倍,因而深受人们欢迎,而不断被推广和传播。但是实行了一段时期之后,人们渐渐发现这种方法太费工料了,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改进印刷技术。

    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毕升(?--1051年)是北布衣,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他最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实践中,毕升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活字印刷术。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作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腊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此排放,再在四周上铁框,用火加热。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溶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这种印刷方法如果印刷数量少,收效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印刷数量巨大,则变得十分神速。为了提高效率,一般要准备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则可以排字。第一块印完后,第二块已准备好,这样就可以交替使用,很快可成。每个字有几个字模,尤其像“之”、“也”等字字模多达20个,以防同板内重复使用。如果有特殊字,何以补刻,然后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一次人类印刷使上的技术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重大作用。

    减少反复雕刻字模的过程是活字印刷术最大的优点。雕版印刷时,每种书都要自刻一套印版,用过就作废,而泥活字印刷便可印刷许多书籍而不会磨损字模,从而大大提高印刷效益。后代的木活字、铜活字都是从泥活字发展而来的。至于毕生如何想出这么好的方法,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许多人纷纷向他取经。有一个人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你的方法,几个月就能完成。那么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毕升听后,认真地说:“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这句话很出乎人的意料,毕升继续解释道:“去年清明节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各种物品,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九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众人听后无不赞叹毕升的细心。

    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由于技术上的优势,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并且传到了朝鲜,被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十五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但是比毕升的发明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迅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到澳大利亚。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生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

    毕升于公元1051年(宋仁宗皇佑三年)逝世,与他的妻子李妙音合葬于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上。1052年(宋仁宗皇佑四年)二月初七日,毕升的儿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子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为之立碑。继毕升之后,1314年,山东农民王祯,又创造出了木活字印刷术。1488年,无锡一个名叫华燧的人,又创造出了铜活字印刷术,这些都是对毕升发明的一个发展。

(作者:曹阳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