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大红春联贴起来: 浓浓年味里的美好祝愿
大红春联贴起来: 浓浓年味里的美好祝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6 8:46:2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百节年为首”。在很多人的春节记忆中,春联无疑是最为鲜红的一抹亮色。我国人民贴春联的历史悠久。贴春联,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春联闪耀的不单单是门庭,更多的是内心的祝福和期待。

    “两姐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这是一则谜语。谜底:春联。 

     春节是一个绵延千古的盛大节日,是中国农历一年一度的欢快庆典。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古典诗词中描述的古老习俗,也是现代社会依然不废的传统。

    春联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表达,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社会文化。无论是在深宅大院还是市井街巷,门楣上的春联寄寓了大家对新年生活的美好祝愿。这里面,写下的有生活的喜悦、激荡的梦想、未来的憧憬、充盈的幸福、美丽的心愿、吉祥的话语和对春天的问候。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一

    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人过春节时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

    春联是从近体诗中的律诗和绝句中衍生出来的,后来与四六骈文接轨。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后蜀国主孟昶所撰,俨然是五律中的一联对句。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孩提时每年我家大门的联语都是那么耐人寻味。诸如“柳眼才舒芳草地,桃腮正晕碧云天”、“风移兰气入,春逐鸟声来”、“燕翻玉剪穿红雨,莺掷金梭破绿烟”、“万里东风描绿地,一轮红日点苍天”、“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这些春联有的泼墨挥就,有的则用金粉书写。用墨汁写的一片墨气淋漓,用金粉写的一片金碧辉煌,赏心悦目。

    “春联”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明代初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他就在一年的除夕前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把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迎接新春。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巡,看到家家户户都贴着红红的春联,十分高兴,但唯有一位屠夫因为找不到人写而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当即挥毫为其写下一副流传至今的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有朱元璋带头,明代多位皇帝都很爱好楹联,春联在明代迅速风行全国,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风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批;“春条”是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的单幅文字,如过年时在庭院里贴“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方”。

    逢年过节,用对联歌颂人,也是很好的馈赠。清朝最后一名状元刘春林是有名的书法家。一次在大街上理完发后,他给理发师傅题下这样一联:“虽谓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此联既切合理发匠的工作,又是两句绝妙的赞语,如今的广告词如何能比?

    古来比武招亲多美谈,对联也成就不少姻缘。明朝一老员外有两个漂亮女儿,大女儿叫大娇娇,小女儿叫二娇娇,均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员外家财万贯,不图钱财,只求一个有学问的女婿,于是决定“比文招亲”。这年腊八,7个翰林学士慕名而来,员外只出了一道题:每人写一副春联,上联要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下联取“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顺序不可乱。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吓走了6个翰林学士,只剩下年龄最小的一名少年。该少年向员外讨来一杯酒,一饮而尽,酒尽而佳句出。上联:“一名大娇二小娇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盒粉打扮八九十分娇”;下联:“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翰林六个还五更四点击三唱二娇与我一人眠”。这个少年叫文徵明,后来成了书法大家。那副春联则一直挂在他的书房中。

    二

    春联一贴大年即至。

    如果说过年是在画龙,那么贴春联就是点睛之笔。同样的屋舍,只这么一贴,就贴出一个新鲜时尚的岁月。

    过年吃的可以差点,东西可以少买,唯有贴春联不敢有一点含糊。之所以这么认真,是因为人们把春联当做自个儿的脸面。

    过了小年,买春联、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新春传统。可近几年,这一颇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财富却在逐渐消失——淡淡的墨香慢慢散去,手写的春联已经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印刷体春联不再重视传统的笔墨,更没有了字斟句酌的情趣。

    笔者一次在我市一家通讯广场购物后,领取商家赠送的新年礼包,打开一看,是3副春联,上面还印着商家的名称和广告语。“近几年,每到年关,都会收到这样的‘新年礼物’。”与笔者同去的一位朋友说,“购手机,送春联”、“交话费,送春联”、“买保险,送春联”……各商家把春联当做礼品赠送客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在一个小区里,笔者随意选择了一栋楼,沿着楼梯上到六楼,很多住户家的旧春联还贴在墙上。细细一看,这个单元十几家住户中,除一家住户门前贴的是手写对联外,其余全是印刷品。放眼望去,真可谓千门一辞、万户一体,尽是鲜红烫金的印刷品春联。虽是红火热烈,但也不免让人心存忧虑,而面对现实只能是怅然。

    市面上卖的春联,大都是从印刷厂批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多数只注重对联的形式和花色,却忽略了其中的内涵,导致千联一面、内容流俗的印刷体春联大行其道。 

    针对这个问题,人们大多表示,“一般贴春联只要看着喜气、吉利就好,很少注意它是什么内涵”。很多人还为图方便、求快捷,花几元钱买来词义粗糙的印刷体春联,甚至拿着赠送的春联,不看内容,也不分左右,随意贴于门楣楹柱之上。从单一的文字排列到各色的底纹、图案装饰,春联的形式和花色无疑越来越好,印制也越来越讲究,但绚烂的外表下,却唯独缺了立意新颖、切合实际、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所以,很多印刷体春联乍看起来耀眼迷人,可是略加品读,便可发现漏洞百出。

    对联最讲究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等,而印刷体春联的平仄、对仗不合联律、内容陈旧等都犯了春联之大忌。

    三

    春联不光寓意祛邪除灾、接福纳祥,一副好春联更有提升文化品位、教育子女、激励家人的重要作用。

    由于印刷体春联“一统江山”的局面、手写春联渐渐隐退的现象和众多市民对春联要求的逐步降低以及无所谓的态度,使相当一部分人对春联显得很陌生。

    春联是楹联的一种。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精湛的书法技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没有书法艺术的春联虽然方便快捷,但却让传统的春联文化渐失神韵,同时丧失了固有的文化味道。春联就是书法艺术和楹联艺术的完美结合,应该兼备艺术性和欣赏性。印刷体春联的出现,虽然体现了工业文明的进步,但是却阻塞了手写春联个性创作的源泉、割裂了书法艺术与楹联艺术的完美结合。 

    专家认为,春联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春联能用最少的话浓缩最丰富的内容,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种方式,需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春联追逐人的记忆,是一种精神的释放和歌颂。古人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通过互赠或自撰春联传达一种其乐融融的精神面貌,这背后是古人高超的智慧。因此,有春联助兴的节日才显得妙趣横生。

    要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先尊重传统文化。春联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引导人们认识春联、喜欢春联甚至创编春联、书写春联。否则,春联文化很难被传承和发扬下去。

     春联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现在的人都觉得年味淡了,没有了孩提时对年的兴奋和期盼。可是细想起来过年的程序真的没有太大的变化,变的只是态度,对文化传统的态度。

    这种中国式的祝福方式,寄托了许多老百姓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对亲人的真挚情感,也包含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取向。所以,不管时代如何演变,春联依然经久不衰,成为一部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情结。

    春联虽小,却是年的魂。要找回那个红红火火的年,就得先留住它的魂。

    【相关链接】

    马年春联

    凯歌送旧岁

    骏马迎新春

    马跃康庄道

    人迎幸福春

    九天日暖张鹏翼 

    四野春新逐马蹄

    飞驰骏马鞭高举

    欢庆新年酒满斟 

    小龙游罢清平世

    骏马腾欢大有年

    无边春色百花艳

    有庆年头万马驰

    门前春色迎人笑

    路上蹄花映眼新

    马逢伯乐驰千里

    鹏过高天展万程

    马蹄捷报映晓日

    燕语莺歌迎新年

    小龙舞九州龙伴腊归留胜迹

    大骥驰千里骥随春到展宏图

(作者:若云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方腊起义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