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宰相”----王钦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4 8:59:4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北宋江西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太宗时候就成为宰相,官历三朝,三次为宰相(包括一次为副宰相),履历显赫。因为脖子长有一肉瘤,别人称他为“瘿相”。王钦若从小很聪明,会读书作文。他18岁那年,宋太宗率军进兵太原,掠下北汉。王钦若作《平晋赋论》进献皇上,极力拍太宗马屁:“龙带晚烟归洞房,雁拖和色过衡阳”。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王钦若中了进士。据说当时王钦若在殿试中还考了第一名,中了状元;只因他与同袁州窗友许载两人太高兴了,纵情喝酒,袒腹失礼,被太宗发现,宋太宗大怒,下旨再试,王钦若因此丢了状元。尽管如此,王钦若还是非常机灵的,在他为官的三十多年中,好使鬼把戏,在许多事情上表现“奸邪险伪”,被人们列为“五鬼”之首。
据《宋史王钦若传》所举事例,王钦若的“奸邪险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曰投机取巧,邀他人之功为已功。
二曰迎合帝意,大搞荒诞无稽的迷信活动。
三曰挑拨离间,馋语伤人打击政敌。
四曰金蝉脱壳,嫁祸于人。
五曰有功抢为自己,有罪归咎他人。
王钦若就是这样一个奸邪险伪的人物,他在外辱面前坚持逃跑,在皇帝面前竭力邀宠,对忠良之臣百般诋毁。就是这样一个世所公认的奸诈之辈,却一度得到宋真宗的厚爱。宋真宗本来打算任用王钦若为宰相,王旦坚决反对,他说:“钦若遇到陛下这样的明君,得到的恩惠已经不算少了。大宋朝中还没有南方人执掌国政的先例。虽然古语说任贤不讲籍贯,但提前必须是贤人。我作为宰相,不敢轻易说人坏话,可这是朝中大臣的共同看法”。王旦话虽委婉,但却认定王钦若不是贤人。由于王旦反对,真宗才打消了任王钦若当宰相的念头。直到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死后,王钦若才爬上宰相的宝座。王钦若常恨恨地对别人说:“王旦使我晚做了十年的宰相”。
王钦若好使鬼把戏,但有时也会被别人算计。王钦若和丁谓很和不来,丁谓就想办法算计他。王钦若出任河南军监通判时,到职后染了病,上表乞求回京部养息就医。于是,丁谓派人去告诉王钦若说:“上皇很想见您一面,可以马上赶回京师”。王钦若信以为真,即刻出发,带病返回京都。这时,丁谓便以此为口实,放风说:“王钦若擅离职守,没有做臣子的礼节”。还责令御史在他的宅舍就地按问。王钦若诚惶诚恐,伏地请罪。王钦若被贬为司农卿,分管南京。毕竟王钦若有一定的马屁功夫,几年后东山再起,官至副宰相。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马普当着真宗的面揭露丑诋,王钦若再次被贬。王钦若见风使舵,巧合帝意,很快就有了复官的主意。王钦若知道真宗宠信道教,就卖力为真宗建祥源观。由于王钦若年青时,在宜春的湖岗寺和奉新林书院读过书,这两地都是当时有名的道教所在地,受此影响,王钦若在讨好宋真宗时候非常的顺手。不久,宋真宗就被他的行为打动,念及旧情,罢相后不久,又将他官复原职。重登相位后,他的龌龊行径也就不能得到彻底揭露。
宋真宗死后,仁宗即位,王钦若又献上《迁叙图》,论述“平时百官叙讲,皆有常法”,因而得到宋仁宗的欣赏,加上太后从中赐以青睐,钦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并封为冀国公,恩宠日隆。王钦若死后,被赠为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后来,仁宗的头脑冷静下来,说:“钦若长久的呆在朝廷,观其所为,真奸邪也”。宰相王曾才对仁宗说:“王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圭,是朝廷五鬼”。
王轶若虽为“五鬼之首”,但也做过一些好事。他与杨亿等主持修篡的类书《册府元龟》,对宋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工作便很有价值。他中进士后任毫州判官,监会亭仓时,有一年秋收时候经常下雨,收割的稻谷难干,仓司以老百姓送来的谷不干拒绝收纳。好些人远道送来因侯收粮而把盘缠用完了,真是发急。钦若了解到这情况,命令仓司全部收下。为使这笔稻谷不致于霉烂变质,在令放一处的同时,又奏请凡来仓要粮者,不分先后,一律先取走湿谷。真宗知道这件事情后大喜,说他有相才,可见王钦若的三度为相,并非完全马屁得来的。
(作者:曹阳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