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一举夺得兵权,成为大宋的开国皇帝。按理说他应该春风得意,但是他心中却一直惴惴不安。虽然说这帮结拜兄弟对赵匡胤可以做到侠肝义胆、忠心耿耿,但是正如宰相赵普所言,“万一有变,将军却不能力压结拜兄弟,如果酿出兵变那时局面就不好收拾了。”这一番话使赵匡胤马上就联想到了陈桥驿兵变,部下将自己拥上黄位的那一幕。现在宋朝的兵权牢牢地掌握在大将石守信等人手中,他非常担心历史会重演。于是就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以来,数十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有没有熄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之计?”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个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在说了,我全明白了。”没过多久,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便上演了。
公元961年,赵匡胤在宫中安排了一个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前去饮酒。酒席上赵匡胤效仿儿女情状,哎声叹气个不停:“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如果没有你们这些全心全意效力的人,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可当了皇帝以后,才知道不如做节度时快乐,晚上经常失眠啊!”石守信等人不解其意,忙问其故,赵匡胤回道:“我身下的这个宝座,多少人挤破了脑袋想坐,我怎么能睡得安稳呢?”石守信等人听后十分惊慌,忙不迭地跪下磕头:“陛下为什么会说这种话呢?现如今命既定,又有谁敢有如此异心呢!”这句话正中赵匡胤下怀,但他不动声色,缓缓地说道,“你们都对我忠心耿耿,并无异心,我担心的是如果你们部下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强将黄袍加到你们其中某个人的身上,到时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石守信等人方才明白,原来是赵匡胤担心他们以后有可能效仿造**,谋取皇位。于是一边磕头,一边惊恐地回道:“臣等愚笨,没想到这点,希望陛下给一条出路吧!”
赵匡胤便按照同赵普密谋的计策,语重心长地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从幼年到衰老,是瞬间的事情,人闪追求富贵,不守是想多享点乐,长保子孙过上好日子,你们何不趁年壮多积累些金钱美女,享受荣华富贵呢?依我看来,众兄弟可以解除兵权,到地方上任个清闲的官职,置上良田美宅,为子孙立业。自己买些美姬舞女,朝夕饮酒欢乐,过着神仙般清闲日子,以终天年。而我还可以与从兄弟结为亲家,君臣之间互不猜疑,大家安然度日,相安无事。这岂不比手握兵权,终日受惊强许多?”
听了这番话,石守信等人大悟,马上叩头谢恩:“陛下真是太体谅臣下了,臣等一定不忘陛下大恩!”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一一照准,解除了他们的禁军职务,同时赏赐他们大量金帛,让他们做了只有空头衔而没有实权的节度使,众人都欢天喜地的向赵匡胤辞行,到各地赴任去了。在这些人离任后,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信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这就加强了皇权对军队的控制。不久,赵匡胤又以同样的方法罢免了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兵权。以后,赵匡胤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了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在后世,颇有一些学者对于此举不以为然。理由是,赵匡胤在此倡导了一种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因此不足为训。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相当肤浅的,它没有看到赵匡胤的良苦用心。
通过这项措施,整个宋朝的权力,从禁军到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在皇帝一个人的手中。唐朝时独霸一方的节度使,从此成为毫无实权的空衔,而后赵匡胤又派文官到地方管理各种事务。就这样宋太祖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变革了五代以来武人当政的政治局面,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但是,这项措施也带来很大的弊端。“杯酒释兵权”后官员形同虚设,名义上是节度防御使,实际上什么事也不管,只是依照品级领取会俸禄。实际管理军政事务的官员,是由朝廷临时差遣。因为是临时差遣,像走马灯一样转来转去,他们不肯也不可能安心来办几件实事,这样就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是。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一弊端在其后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明显地体现了出来:宋军在作战中连连败北,被迫向少数民族称臣纳贡。这恐怕是“杯酒释兵权”的策划者赵匡胤始料未及的。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