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香山大悲菩萨传》与《香山宝卷》内在联系浅析
《香山大悲菩萨传》与《香山宝卷》内在联系浅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12/2 10:43:2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公元1099年,时任汝州知州的翰林学士蒋之奇应香山寺僧怀昼之请,将原本粗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加以润饰,后由当时的大书法家蔡京书丹刻于碑上。相传我国最早的佛教说唱形式文本《香山宝卷》,为北宋杭州上天竺寺僧人普明禅师于公元1103年写作。令人称奇的是,公元1102年至1103年间蒋之奇正在杭州任职,而内容相仿的《香山宝卷》与《香山大悲菩萨传》是不是存在某些必然联系呢?

    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十一月,翰林学士蒋之奇(1031-1104)任河南汝州知州。一次,蒋之奇出巡,来到香山寺,见到了该寺僧人怀昼,也见到了怀昼呈览的唐代传本《香山大悲菩萨传》。这位善经学、工诗文,经史子集无所不通的大才子十分倾慕佛法,如今得见《香山大悲菩萨传》,甚奇之,视为可传世之典。同时,他认为亦可借此光大香山寺之名,遂应寺僧怀昼之请,将原本粗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加以润饰。第二年九月,宰相书法家蔡京(1046-1126)抄写此文并刻于碑上。与蒋之奇同时代的学者朱弁《曲洧旧闻》云:“蒋颖叔守汝日,用香山僧怀昼之请,取唐律师弟子义常所书天神言大悲之事,润色为传。载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疾。”至此,众说纷纭的妙善传说最终确定,蒋之奇所作的《香山大悲菩萨传》是历史上第一篇可考的妙善传说文献,也是后来所有同类作品的源头。

    可以想见,在北宋那个年代,由著名的翰林学士蒋之奇撰文润饰,大书法家蔡京书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隆重地矗立在香山寺内,在当时肯定是一件佛门盛事,尤其在广大民间佛教信徒中必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而蒋之奇在汝州只就任了一个月,就被调往庆州。1102年十一月至1103年十月间转任杭州知府,后告老还乡,1104年离世。他在出任汝州知州的短短一个月中,政绩上不可能有大的建树,但他撰写润饰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却在观音文化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传我国最早的佛教说唱形式文本《香山宝卷》为北宋杭州上天竺寺僧人普明禅师所作,普明禅师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农历八月十五,在上天竺寺受神之昭示写作此卷。而现存世最早版本的《香山宝卷》由当代研究中国佛教的日本学者吉冈义丰收藏,这个版本注明的年代为1771年,刊印地点为杭州昭庆寺,卷首标题为《观世音菩萨本行经》。它是由文白与七言押韵的诗偈(间有五言、四言)交互叙述组成的,通过文学形式的渲染,把人情融入佛法,以致观音的女性形象深入民间。

    根据1771年《香山宝卷》的附序,该卷是上天竺寺普明禅师“受神人之示”感悟而撰写出来的,时间为宋崇宁二年。这一年恰好是杭州上天竺寺《重刻大悲传》碑正式落成的前一年。《重刻大悲传》重述了观音的化身——妙善公主的故事。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位在汝州香山寺撰文《香山大悲菩萨传》的知州蒋之奇,于1102年十一月至1103年十月任杭州知府,而妙善故事在1104年又刻在杭州上天竺寺的石碑之上,这难道是巧合吗?

    按照史料和逻辑来推断,《香山宝卷》题记所言上天竺寺普明禅师所谓“受神人之示”显然只是受到汝州香山寺那本为天神传示,且由蒋之奇撰文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的启示而已。联系二者的关键人物是那位翰林学士蒋之奇。他不仅全力襄助河南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得以在汝州香山寺树碑,而且于崇宁元年(1102年)升为观文殿学士、杭州知府之后特别把自己撰文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带到杭州。也正是因为曾在汝州做官的蒋之奇到杭州后积极散播妙善故事,才使得这个起源于香山寺的妙善故事能够迅速在南方地区传播开来,并获得广泛认同。《香山大悲菩萨传》中妙善舍身救父的故事也深深感动了上天竺寺中善于讲唱佛教故事的普明禅师。他遂依据妙善故事编撰成流传后世的《香山宝卷》。而此时的杭州上天竺寺作为重要的观音朝圣中心,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且该寺供奉的为女性形象的鱼篮观音,因此能够与香山寺的妙善传说相融合。到后来的1138年,杭州成为南宋首都,汝州香山寺开始没落,杭州上天竺寺成了全国观音信仰的朝圣中心,直到几世纪后普陀山出现,才开始与上天竺寺分庭抗礼。

    《香山宝卷》将妙善描绘为一尊佛,故事描述王后在怀孕前做了一个梦,解梦的相士表示,这预示王后将成为“佛母”。王后在怀孕期间时常见到身边莲花围绕,听见天乐,闻到异香,身体常有光明照耀,且喉中不时涌现甘露。妙善公主出生后,就具足佛身的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形好,双手又千辐轮相,双眼如摩尼宝珠,手指犹如白玉。《香山宝卷》还演述了妙庄王受报应得了重病,妙善公主全然不计较曾受父王的种种责罚迫害,出于一片至诚孝心,自愿舍双眼、双手搭救父王,使妙庄王大难不死很快痊愈。国王因此大受感动,遂推位让国率眷属前往香山寺礼佛修行。而妙善自己也因此受善报,由现手现眼而长出千手千眼来。谓“舍双眼得千眼报,舍双手得千手报”。这就是号曰“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来历。而后世我国各地信徒隆重纪念的观音诞生日(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农历九月十九)、观音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皆与河南汝州的妙善公主出生、出家与成道日一致。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佛教信徒都将妙善公主在汝州香山寺修道成为观音菩萨看作是确定无疑的事,成为定例。

    对于《香山宝卷》的作者普明禅师,《宝卷》和其他史料没有过多的记载。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于君方在《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一书中讲到,现存最早版本《香山宝卷》所有者吉冈义丰提出了有趣的推测,他认为普明其实是蒋之奇晚年采用的名号,而另一位专攻中国禅宗史的日本学者柳田圣山则主张普明即是蒋之奇。虽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蒋之奇在汝州香山寺所作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确为杭州上天竺寺1103年所作的《香山宝卷》和1104年《重刻大悲传》的母本。而来自河南汝州的妙善公主的传说则借助《香山宝卷》这种新兴宗教说唱文学广泛普及。 

     明代小说《南海观音全传》、明代传奇戏曲《香山记》以及以此为依据的京剧《大香山》和清代新兴教派经典《观音济度本愿真经》,皆改写自《香山宝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山宝卷》在社会下层民众中的深远影响,远胜于一部正统佛经。《香山大悲菩萨传》和它的通俗说唱形式的《香山宝卷》广泛流传、深入影响,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遂使原来佛经中男身的观世音菩萨演化成妙善公主在汝州香山寺修道而成的千手千眼的女身观音,而且进一步幻化为身披白色长袍,端庄慈祥,仪态万方的南海普陀观音大士。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