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三支8000年前的骨笛重见天日
三支8000年前的骨笛重见天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11/6 15:05:57 来源:郑州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近日,为建设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者进行第八次考古发掘,再次发现了8000年前的骨笛。这次发现的3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和它的墓主人一起重见天日。

 今日起,来自多个国家的文物专家齐集舞阳,举行纪念贾湖遗址文化国际研讨会。

 贾湖遗址位于贾湖村东侧,1961年,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帜下放贾湖村劳动,在土井和薯窖断壁上首次发现了这个遗址。

 1983年~1987年,省文物研究所进行6次发掘,发掘面积26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30多座,灰坑300多个,首次发现7孔骨笛。

 2001年4月~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七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发现大量炭化水稻稻粒、豆粒等植物种子,动物骨骼。少数墓中随葬有成组龟甲,个别龟甲上有契刻符号等。

 6次考古发现的骨笛,系用鹤类尺骨钻孔制成,多为7孔,有的先刻好等分记号,再钻孔。最知名的“7孔骨笛”全长23.1厘米,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又钻小孔,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经测音,能发出6声或7声音阶。经碳14测定,距今7600~8600年,属裴李岗文化聚落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也是世上最早的7声音阶乐器。

 第八次发掘,再次发现5孔骨笛

 为建设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第八次发掘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于9月27日启动。

 经过考古专家和考古队员近一个月的努力,280平方米的探方中,已露出多处房基、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大量的陶片、石块、兽骨等遗物。在一个墓穴中,考古人员发现有石斧两把,骨箭、骨锥、骨镖10余支,骨笛3支,一个保存完整、制作精美的双耳红陶壶。

 在另一个墓葬中,发现有2支骨箭刺于墓主人体内,一支箭刺入心脏之下、脊椎之中,使脊椎分离较大,另一支从后背刺入、横穿于脊椎与心脏之间,据推测,这位被箭射入身体内的墓主人,可能为非正常死亡,墓主人可能是在部落战争中被敌所伤身亡。从他头部附近随葬有陶壶的情况看,他死后得到了正常的埋葬。在之前发掘中,带着箭体而葬的墓主人较为罕见。

 考古专家还介绍,这次发掘发现众多随葬品,为研究远古社会发展及葬礼葬仪提供了实物。

 最重要的是新出土的3支骨笛,有一支是5孔的,保存完整。最长的一支长20多厘米,为两孔骨笛,虽然已断为三节,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通体刻画着细如发丝的菱形纹饰,十分精美。3支用鹤尺骨制成的骨笛,和它的墓主人一起重见天日,再次表明8000多年前中国淮河流域的先民们已经能够演奏优美的音乐。

 至此,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笛已有30多支,有5孔、6孔、7孔、8孔之分,具备5声、6声和7声音阶。

 研究表明,贾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7声音阶乐器,把人类音乐史推进到8000多年前。

(作者:郑旅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