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沧桑陈桥驿
沧桑陈桥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9/9 10:54:5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龙兴之地”,陈桥驿的名头很响,历史遗存也不少。然而,赵匡胤在这里黄袍加身,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如谜一般。 

    历史在由治到乱、由乱到治的循环中慢慢前进,五代末期就是由乱到治的一个关键节点。唐朝从安史之乱开始走向衰落,藩镇割据,独大一方,中央政府很难对各地实现强有力的管理。各个割据政权之间,连年争战,严重影响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厌倦了战乱,人心思定,天下一统,已经成为当时社会最强烈也是迫切的需要。要实现天下统一,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而这个政权所处的位置要么在中原地区,要么能够轻易占领中原。在冷兵器和骑兵并不发达的时代,得中原者得天下,是个永恒的真理。后周无疑是最有希望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可当时周世宗驾崩,年仅8岁的周恭帝继位。一个小孩子,连江山的概念都不知道,统一天下就更谈不上了。但赵匡胤有这个机会,更有这个能力。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不但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有长期的军旅生活经历,也知道百姓深受动乱之苦,有救民于水火的志向。当时,他已经实际掌控了后周的军事指挥权,所以一有外敌入侵,奉命征讨的就是赵匡胤。有一大批朝廷重臣是非常敬重赵匡胤的仁厚和能力的,他又着意结纳了一些有识之士,这为以后大宋立国提供了人才支撑和舆论保障。历史在选择了赵匡胤的同时,也选择了陈桥驿作为统一天下的起点。赵匡胤出征的时间是大年初三,原因是辽(契丹)和北汉联合进犯。将士们不愿在万家团圆的节日奔赴天寒地冻的北方战场,况且他们为之征战的只是一个由儿童执掌的地方政权。陈桥驿离当时的都城汴梁只有20多公里,而当时黄河还在汤阴一带,封丘与开封之间是一马平川。所以当奇异天象出现,改朝换代的流言一出,军心早已不稳。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军士们并无太多抵触,一是能回家跟家人团聚,二是能做拥立新君的功臣,何乐而不为呢?后来,赵氏兄弟以黄河流域为根基,历经十几年征战,终于统一了天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享誉世界,而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是出现在同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就是宋。319年的两宋王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的辉煌,而这个显赫王朝的龙兴之地就在今天封丘县一个叫陈桥的小镇。从北面进入陈桥镇,迎面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古朴、庄重、素雅,牌坊上方正中用红色篆文书写3个大字——陈桥驿。牌坊的南面是一座汉白玉石雕,刻的是驭马飞驰的信使,驿站文化之风扑面而来。镇上,街道两边是一色的仿古建筑,凸显出浓厚的宋文化氛围,一角飞檐,一处彩绘,一根红柱,一面粉墙,都在渲染着小镇的独特风姿。过十字街往西拐,就是陈桥兵变的故址——陈桥驿了。 

    陈桥驿山门并不高大,也没有高高的台阶, 但整体感觉端庄、大气。门楼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门两边有一副对联:“皇袍加身定赵氏乾坤,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现在的陈桥驿是四合院形式的,有正殿和东西配殿,整个院落占地70亩左右。进入院内,正面是一堵影壁墙,上面用青石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班师回开封的情景。赵匡胤骑在马上,仪仗威严,面前是陈桥的里长及百姓在路上跪下敬酒。画的内容也是有来历的,是根据上世纪50年代在河北磁县出土的一方石枕上的画面原样放大的,画风雍容典雅。驿站院内的陈设并不复杂,正中是一个半人高的鼎形香炉,一年四季青烟缭绕。据说陈桥驿内供奉的宋太祖相当灵验,所以此处香火鼎盛。想想也有道理,宋太祖结束了从安史之乱到后周显德七年205年的社会动荡和频繁战乱,为黎民百姓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可谓是救民于水火,身为一代开国之君,心系百姓疾苦也在情理之中。香炉东边就是那棵名气很大的系马槐,系马槐是一棵国槐,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刺槐。传说当年赵匡胤在傍晚时分到达陈桥驿,下马驻军,就把马拴在了这棵槐树上。次日,赵匡胤黄袍加身,已是皇帝,所以当地有“下马将军,上马皇帝”的说法。原树有1000多年了,死于1984年,树身一个人环抱不及,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为了保存这一珍贵历史见证,对树身进行了防腐处理。在老树死前的1982年,树的根部又长出一棵小树,同样是国槐。而今,这棵小槐树也有碗口粗细了,它将会是那场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件的后续见证。我们先来看看配殿,东西配殿各有3间,红语为“元勋一夕承天运,村镇千秋纪地灵”,横批是“天道攸归”;西配殿联语为“雄才大略开新宇,千秋功业照汗青”,横批是“应天顺人”。东西两殿内除了陈设一些仿古兵器、仪仗外,还悬挂了一幅幅陈桥兵变的故事画图。这些画图东起西止,有14幅之多。从这些画图和文字说明中,我们能简要地知道1000多年前的那场划时代的历史变革。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揭开了中国新一轮的动乱史,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整个国家和社会呼唤重新走向大一统,而这个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赵匡胤的身上。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8岁的太子柴宗训继位,称周恭帝。当时,北有契丹,南有南唐,列强环伺,政局极不稳定。身为殿前督点检的赵匡胤,不但有军权,也有一大批支持他的文武官员。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前方急报,契丹犯境。周恭帝惊慌失措,不辨真伪,就下旨命赵匡胤引兵拒敌。大年初三, 赵匡胤率军出征,于当晚抵达开封北20多公里的陈桥驿安营扎寨。据说,当日天上有两个太阳,军校苗训等人就大造舆论,说奇异天象昭示要改朝换代了。当时恰逢春节,正是合家欢聚的时候,众将士大多不想远征,但皇命难违,只有硬着头皮去打仗。苗训等人就说,不如拥立新天子,班师回京,此时军心就已浮动。当晚,谋士赵普及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联络众将士,准备发动兵变。晚上,众人在军营饮酒时,赵匡胤喝醉了,次日清晨被众人来了个黄袍加身。这时,赵匡胤已是骑虎难下,就给大家分析形势,黄袍加身是灭门之罪,连参与者也要一同论罪,而兵变成功后大家都可加官晋爵。一边是做刀下野鬼,一边是做开国元勋,大家的选择自不待言。三军将士空前团结,士气空前高涨。赵匡胤见时机成熟,遂下令班师回京。班师前,赵匡胤又宣布了三条纪律,善待后周皇室,善待文武官员,善待黎民百姓。赵的军队一路秋毫无犯,顺利抵达开封。当时,兵变的谣言弥漫开封。当消息终于被证实后,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最终,讨论的结果是以禅让的形式移交政权。于是,一场不流血的兵变以成功告终,中国迎来了大宋时代。

(作者:本站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蚕神嫘祖的传说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