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汝阳城(今河南汝南县)出了一个名扬天下的人物,他叫孙何(961——1004),字汉公。孙何自幼勤学嗜读,淳化三年连中“三元”,成为有宋以来开科取士的第一人。他一生力主革除时弊,勤于王事,执事严谨,积劳成疾,死于两浙转运使任上,年仅44岁。
孙何出生于赵匡胤登上皇位,建立北宋王朝的第二年,10岁能识音韵,15岁能作诗文。他博通经史,写文章旁征博引,不离经义,20来岁就写出了《两晋名臣赞》、《尊儒教义》和一些诗歌。孙何与当时的名士丁谓 齐名,俩人非常友善。有一次他们把自己的诗文藏在袖筒里,一同去拜谒在朝任直史馆、知制诰的大文学家、诗人王禹稱。王看了他们的作品,大为惊奇,极为欣赏,认为“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三百年始有此作。” 遂向朝野传扬说:丁谓和孙何,虽然没有取得功名,仍是白衣书生,但可到翰林院修撰国史。王禹稱赠诗鼓励他们:“三百年来文不振,自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好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 从此二人声名远播,世人称之为“孙丁”。
宋朝开国不久,即把科举制由两级考试改为三级考试。即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将考试合格的的考生解送到礼部,称为“取解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年的春天,礼部进行考试,称为“省试”,第一名称为“会元”。皇上亲自出马,对“省试”合格的考生进行复试,称为“殿试”,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为了避免徇私舞弊,体现公平、公正,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的国家栋梁,朝廷在考试中实行了三项措施:一为锁院制,即在贡院考选期间,考官与外界隔离,和家人不能见面,锁院时间长达50天。二为糊名制,就是把考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免得阅卷人徇私。三为誊录制,即为了防止考评官认识考生的字迹,将考生的考试卷派人另行誊录。
淳化三年,孙何凭借出众的才学,取得“取解试”第一,“省试”第一,“殿试”第一,连中“三元”,成为宋朝开科取士以来连中“三元”的第一人。
在孙何连中“三元”以后,时隔六年,其弟孙仅,又以进士甲科第一名考取“状元”。时人有诗赞曰:“归来遍检‘登科记’,未见年年放兄弟。”认为是士林的一桩盛事。乡人感到无比荣耀,在县学门前(即今汝南城关行政街公安局门前)树起一座高大古朴、巍伟壮观的跨街石雕牌坊,世人称“状元坊”。
如今,这座状元坊仍然屹立在汝宁镇,昭示着天中人的一份骄傲。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