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士行,生卒年不详。三国魏颖川(今河南省禹州)人。少年出家,是中国依佛法创行受戒第一人,也是中国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朱士行少年出家为僧,但并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时朱士行于洛阳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汉土出家沙门第一人。 此后,他专心精研佛家经典。因感所研经典传译者理解不透,删略颇多,致脉络模糊,译文的文句简略,义理艰涩,词意不明,且前后不能贯通。故矢志捐身,决意西行,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公元260年,即朱士行出家后的第三年,带弟子从雍州(陕甘边境)出发,克服无数艰难险阻、饥渴病苦,穿过荒漠戈壁和千山万水,徒步跋涉一万一千多里(《后汉书•西域传》),终于在甘露六年(261年)到达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得《大品般若经》梵本,后即在西域抄录经本。共录得经本90章,60余万字。282年,朱士行遣弟子弗如檀等,将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则留而未归,仍居西域。朱士行所抄经本后由无罗叉、竺叔兰等人历时12年,合力译成汉本,名《放光般若经》。
朱士行直到80岁圆寂在于阗。按照佛教的仪轨进行火葬。据说人们火化他的遗体,但材薪燃尽后,朱士行的遗体竟然完好无损,正当惊异之际。一位高僧合十咒曰﹕“你若真得道,身体亦当会灭,不必作此惊世之举。”于是朱士行的尸骨应声而碎了,此事很快就传到中原。这就是“金刚不坏之身”典故的来历。朱士行曾说过﹕“无信者不幸”(没有信仰的人士不幸的)。朱士行火化后,当地人民将其骨灰和舍利,建塔装殓。因为中国佛教僧人在道安以后(公元376年)才“四姓入沙门,皆称释姓”,规定“释”为佛门弟子之通姓,所以朱士行是本姓本名,而没有释姓法名。
朱士行不仅是我国佛教第一僧,也是西行取经的第一人,他比法显早140年,比玄奘早了四百年。他不仅开风气之先,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而且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