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在其近60年的生涯中,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的人生壮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千百年来,人们崇拜关公,本质上是崇拜关公高尚的道德人格。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事以仁、作战以勇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后人推举为集“忠”、“信”、“义”、“勇”于一身的道德楷模。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在宋、元、明、清时代,人们对关公的崇拜甚至超过孔子。朱仙镇大关帝庙是在明末清初建成的。当时的朱仙镇与广东佛山、江西景德、湖北汉口同为我国四大名镇,面积25平方公里,20余万人,4万余商户。商贾募款修建了关帝庙。当时此庙的规模较大,是其最为鼎盛的时期。然而,岁月悠悠,逝而不返。由于兵燹水患,朱仙镇的繁华景象渐渐衰落,其他庙宇多已损毁,而朱仙镇大关帝庙虽有损坏,却幸免于难,总算保存了下来。
怀着对关公的崇拜之情,笔者约了几个好友,专程游览了朱仙镇大关帝庙。
据史料记载,朱仙镇大关帝庙位于岳飞庙东侧,始建于1527年,为山陕商户所建。1742年、1751年经两次整修后,大关帝庙焕然一新。其庙宇宏大,建筑雄伟。庙之前门高耸,碧瓦红墙,门前石狮蹲于两旁,复有蟠龙铁旗杆竖立其上,杆重1万余公斤。门外有戏楼,与庙对峙,题曰“悬鉴楼”。进大门有亭对峙,左曰鼓楼,右曰钟楼。中间为大关帝庙正殿。正殿后复有东西厢房8间,耳房4间,最后为春秋楼。其正殿和春秋楼皆为镇中之最。
如今,钟楼、鼓楼和铁旗杆都已不见踪迹。不过,其主体建筑的位置尚存,仍可大致窥见当年的概貌。现在的大门,坐北向南,大门额题“大关帝庙”四字,门前有一对石狮左右雄踞。庙内现存两进院落。走进大门,一条甬道直通大殿,东西两侧各有廊庑数间。第二进院落,院内草木葱茏,后院进深略小于前院。
走近大殿,只见匾额高悬,上写”春秋宝殿”四字,门前楹联写道:“夜读春秋文夫子,单刀赴会武圣人。”这是现存大关帝庙的主体建筑。这座宝殿系1708年修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原来大殿前的卷棚。大殿与卷棚为勾连搭式连接。原有大殿已毁,卷棚经多次修葺,至今仍显得气势雄伟,光彩夺目。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无廊、三级台,殿之覆瓦为绿色琉璃瓦。整个卷棚共有26根柱子支撑,安置斗拱48攒,碧瓦红墙,十分壮观。殿之四周飞檐叠起,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木雕更是巧夺天工。它融会了古建筑技法之大作,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举目环视,令人赞叹不已!
步入殿内,只见关公读《春秋》的塑像,栩栩如生,造型精湛逼真。他秉烛夜读,神情专注,彰显关公“忠义仁勇”之美德。身临其境,令人对关公肃然起敬。
大殿内的四壁上,贴有多幅朱仙镇木版年画,详细介绍了关公的生平事迹,生动刻画了骑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形象。
我们走出大殿后,院内发现一些有关关帝庙修葺的碑铭。这些碑铭十分珍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往整修庙宇的记载和山陕商人捐款修庙的人员名单,为研究大关帝庙的建庙历史提供了依据。
在庙大门的右侧,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松树非常奇特,主干上分四支树杈,当地百姓把这棵树叫“桃园四结义”,亦称“四人松”,有三支喻作刘、关、张,第四支喻为诸葛亮。这听起来很新颖,也算是大关帝庙的一景吧。
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朱仙镇大关帝庙。在返汴的路上,我在想,朱仙镇若重现名镇风采,实现千古名镇之梦,要多关注文化的层面。如果财力许可,可按明清时期大关帝庙的规模,逐步恢复已毁殿宇,使大关帝庙与毗邻的岳飞庙相匹配。二庙相连,相得益彰,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人,让关公文化和岳武文化这两支奇葩,在朱仙镇大放异彩。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