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华夏文化的百花园里,有一枝纤巧秀丽、雅俗共赏的艺术奇葩,就是被誉为国粹之一的灯谜之花。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古都开封,在灯谜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灯谜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灯谜是我国特有一种文化现象,不仅能寓教于乐,给人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而且能生动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不失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宋:文人领军
开一代灯谜之风
自春秋时郑庄公启土封疆,开封城历经时代变迁,至北宋时已发展为世界知名的大都会,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在相对安定的社会条件下,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城市的文化生活日趋活跃,灯谜活动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写道:“商谜者,一人为隐语,一人猜之,以为取乐”。商者,有商榷,猜射之意,这里写出了猜谜的基本程序,指出了灯谜的娱乐功能。
北宋时期的灯谜能够自成体系,体例格式渐趋完善,也是与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分不开的。当时聚集在开封的文人,先后有宋庠、叶清臣、王安石、吕吉甫、苏东坡、黄庭坚、秦少游、刘贡父等,他们以隐语相酬和,创作了大量的灯谜。这种唱和往来,已具有谜社组织的性质。郎瑛的《七修类稿》载:“东坡、山谷、秦少游、王安石辅以唱和者众,刊集四册文戏集。”说明他们之间谜事活动频繁,而且刊集了灯谜作品。
有些通俗又大众化的灯谜,我们至今仍能从典籍和古人的笔记小说中见到。如王安石做的“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曰’字)”;“一人立,三人卧,在家更有一两口,便是凶年也好过(繁体‘俭’字)”;“掌随措大官人,满腹文章儒雅,有时一面红妆,爱向风前月下(印章)”,不仅贴切生动,又富有生活哲理。
民间流传较广的还有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以谜酬和的故事。佛印谓东坡曰:“我有两间房,一间租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东坡答曰:“我有一张琴,丝弦藏在腹,用时马上弹,弹尽天下曲。”同一谜底(木工所用墨斗),两个谜面,各自适合禅师、文士的不同身份。这段故事被冯梦龙编入《醒世恒言》,情节更为生动,还加了苏小妹做的一条同底谜:“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牵纤去,来时摇橹还。”成为一底三面,各具情趣。
当时生活在开封的人,多是学识渊博的大家,文章词赋无所不精,他们一经驰骋于灯谜场中,自然会以巨大的影响力,波澜壮阔地开创一代风气。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指出:“隐语……化而为谜,至苏黄而极盛。”说明北宋时期的灯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灯谜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明清和民国时期:继往开来的灯谜传承
自金迁都开封至元、明两代,开封的灯谜之风盛行不衰,进入清代,集历代灯谜之大成,更加丰富发展了这门语言艺术,不但参与者众,而且出现了很多谜社组织,如清末时成立的《夷门谈虎社》,每年元宵节在相国寺举行灯谜征射,还出版了《夷门谈虎社谜抄》。
辛亥革命后,灯谜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封“每逢元夕,银花照天,万人空巷,书店街上的笔店、墨斋、纸铺、书局均于门前粘贴谜条,任人猜射。而猜者前挤后拥,熙熙攘攘形成一股人流,反复旋动,一派喧闹气象。”(见刘运久、秦国胜:《开封与灯谜》)其时,普通人家也有自摆谜擂的。韩德三、陈雨门的《汴梁琐记》中记载:“猜灯谜也叫打灯虎,这种游戏,沿袭已久。每逢灯节,有的人家准备谜语,请人来猜……灯节之三夜,凡谜灯挂出,只要灯前有猜者,虽东方欲晓,但天未大亮,按例亦不得撤去,否则,即责之为不恭。”
某年元宵节,汴市一书店门前悬一灯谜,谜面仅有一个“尔”字,射《三字经》两句,谜彩是狐皮大衣一件。一时摩肩接踵,猜者云集。有一孝廉,连续三夜,对灯苦思冥想,足见猜众的热情之高。明末阮大铖的《春灯谜》中,有一阕《朝天子》,对张灯悬奖猜谜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生动:
打灯谜闹场,拆灯谜搅肠。纸条儿标写停停当。金钱儿小挂,猜着时送将;那不着的受罚还如样。市语儿几行,人名儿紧藏,教你非想非非想。
这一时期,在开封谜坛上,涌现出一些较有影响的人物,如:“开封尚志国文专修学校”的刘邃真,既精于诗词,又善于制谜,曾自刻《诗集》、《谜话》等书,经常在《民言报》副刊上发表谜作,征射新谜;大梁人金茂三,别号惜花主人,善谜,每年元宵,张灯于开封六合亭笔庄,连续十余年而不间断;嗣后的著名诗人陈雨门先生,更是活跃在谜界的一位精英,直到建国后仍然“谜心”不老,笔耕不辍。他曾在《河南民报》上设《雨门灯虎》专栏,不少谜作至今流传。他的灯谜著作《文虎集》、《灯谜趣话》、《灯谜大观》等在谜界享有盛誉。
空前繁荣的
当代灯谜
“国运昌则谜事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开封的灯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革新和创造。以市总工会工人俱乐部和工人文化宫为龙头,带动了全市企事业单位的灯谜活动。如开封市工人俱乐部,1953年建立了灯谜研究小组,多年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节假日组织有奖猜谜,多次与《开封日报》、《开封工人报》联合举办灯谜会猜。1987年成立了市职工灯谜协会,组织会员创作有益于双文明建设的灯谜作品,先后成功举办了河南省第5届和第17届灯谜大赛。
1988年10月,该部与职工谜协举行了“庆祝开封解放40周年全国灯谜函寄会猜”活动,短短一个月内,收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灯谜社团以开封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为谜材的应征作品3000多条,一些著名谜家也热情地寄来了贺词及谜作。
与此同时,本市的文化单位、机关团体也经常举办灯谜活动。开封市文联早在1988年成立了市灯谜学会;银行、电台、文化馆等单位节日开展各种专题灯谜展猜;公园、碑林等旅游景点面向游客组织谜事活动。近年来,更有不少精明的商家,以灯谜为载体,展示经营形象,营造气氛,招徕顾客。
随着群众性猜射活动的普及,当代的灯谜创作也进入空前繁荣,表现手法于继承中有所创新,内容上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试看:“从上至下,广为团结(‘座’字)”;“少年时刻夺分秒(‘明’字)”;“四方栽树,喜上眉梢(环保名词:噪声)”;“金菊飘香扑面来(红楼梦人物:花袭人)”;“不近女色不吃请,廉洁奉公度一生(宋词一句:无花无酒过清明)”;“川水波横,乔木错落参差是,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影双留(汴八景之一:州桥明月)”。这类谜作,紧跟时代步伐,面向现实生活,其宣传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让历史文化
增辉现代开封
灯谜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文学艺术,其审美意义和教化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不久前,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对我市文化产业进行调研时作出指示:要“让历史文化增辉现代开封,服务现代开封。”作为多元化文化兼容并包的七朝古都,灯谜也应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为现代开封的发展服务,为古城的振兴做出贡献。因此,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研究,积极组织创作与时俱进、弘扬主旋律的灯谜作品,介绍开封,宣传开封,让古老的灯谜之花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焕发更加灿烂的光辉。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