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张良的智谋从何而来(下)
张良的智谋从何而来(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8/5 10:38:1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全国各地子房祠中的楹联、诗文数不胜数,最精彩的一联应是:“义士谋士隐士雅号集一尊,功高震主,事就退身,论文韬武略,岂止同萧韩列位;伟人哲人仙人芳册传千古,业绩封侯,名成藏迹,授国策兵机,足堪与刘项齐名。”那么,张良的智谋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是从隐忍包容的个人素养、成功运用心理学、善于站位全局思考中来。 

    从隐忍包容的个人素养中来 

    张良之所以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高深的人生智慧、为人处世的生活智慧,是其个人素养砥砺到一定高度的结果。这里只要看一下张良的隐忍包容,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一天,张良在家读书时间长了,就来到张得村西的石桥上闲逛。这时,有一个白发飘飘、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又脏又臭的鞋子甩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就勉强忍了下来,下去捡上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替他捡上来了,就跪下替他穿上鞋。张良正准备转身离去,老人又故意把鞋甩到桥下,喊张良给他捡上来。这时,张良虽不情愿,但敬重老人,又下去把鞋捡了上来,且又跪下给老人穿上。老人穿上鞋后也没说句感谢的话,便笑着离去了。老人离开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事挺奇怪,但还是答应了。五天后的拂晓,张良来到石桥上,老人已等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却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前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以后鸡一叫,张良就出门了。可老人依然先到一步,他生气地说:“你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对张良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读了这部书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说完便走了,没有留下别的话。张良一看,老人送他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正是得到这部书,才使张良成了后人尊敬的“一代谋圣”。苏轼评价张良的“忍”时说:“古人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从成功运用心理学中来 

    兵法上有一句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战胜对方,就必须了解对方的心理。张良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摸透对方的心思,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战术,这样收到了百战不殆的效果。可以说,张良是将心理学运用到家的导师。 

    有例为证。吕后的儿子盈老实巴交,最早被选做刘邦的继承人。后来,刘邦被戚夫人迷得神魂颠倒,动了换太子的念头。吕后知道后坐立不安,想起了智多星张良。张良说:“陛下是个主意挺正的人,您不能直接找他争辩。这样吧,天下有四个人可以办这事,可这四个人都已经老了,都认为陛下对人傲慢,所以一直躲在山中。陛下很敬重这四个人,如果您不惜金玉璧帛,派有口才的人恳切邀请,他们应当会来。来后您把他们当贵宾,陪着太子玩。陛下看到后一定十分惊讶,就会预感到太子翅膀已硬了,动不得了,从此就不再提换太子的事了。”郭嵩涛在《史记札记》中对此有一段评论:“案留侯所学犹战国策士之习也。而深知秘要,默运之心,以知高帝不言之隐情,而惟其所操纵之,盖尤神于揣摩之术者。” 

    天下大定,刘邦大封有功之臣。良不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在张良的坚持下,刘邦只得给他封了个留候。张良感激地说:“我家世代为韩相,到韩国灭亡,不惜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天下为此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之舌为帝王统帅,封邑万户,位居列候,这对一个平民是至高无上的,我张良已经很满足了。”为了培养年轻人,张良逐渐减少工作量,后来不知道是真病假病,干脆不理朝事,退居二线,说是追随一个叫赤松子的神仙修道去了。司马迁曾这样分析张良的举动,说:“依子房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虚伪矣。然其欲从仙人游者,真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所难处。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韩信)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知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实际上,刘邦是一个多猜忌的人,爱戏弄读书之人,但他对张良是个例外,言听计从,非常尊重。 

    从善于站位全局思考中来 

    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想问题、办事情、献计策,都从维护刘邦的权威、巩固汉朝的基业出发,从不图一己私利。因此,张良得到了刘邦的高度信任和感激,就算再不高兴,也没对张良发过脾气。当然,这里面张良高深的人生智慧在发挥作用。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一句话说不好,就会落个悲惨的下场,历史上有多少能臣贤将都是死于直言强谏。张良的智慧在于,他向君主进谏时,能将自己置于一个恰当的位置,既雄辩又不张扬,既指明利害又不置君主于尴尬境地。他知己知彼,拿捏分寸,刚柔相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懂批评的艺术。这一点儿很重要,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很看重面子,尤其是当领导者。如何恰如其分地向领导进言而不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琢磨的大问题。张良做得很好很到位。 

    大破秦军入咸阳后,刘邦为秦宫的珍玩美女动心,想留在秦宫,樊哙劝其不听。张良数言便拾沛公大志:“夫秦无道,故沛反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张良语气平和,软中有硬。结果,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善意劝告,立刻还军霸上。这一举动,既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又消除了项羽的戒心。 

    刘邦站在大局上思考问题,避免了一个重大战略失误。汉三年(公元204年)冬,楚军围汉王于荥阳。刘邦为摆脱困境,打算用郦食其的计谋,复立六国的后裔,牵制项羽。张良回来后,拿过刘邦面前的筷子,一条一条地为刘邦陈述利害。张良说:“现在很多人跟随您四处奔走,就是想以后得到封地。但您现在扶植六国后裔,等于把这些人的希望灭掉了,他们肯定会离开您的。”刘邦听了,马上改变了主意,把刻好的印信也销毁了。 

    深入研究张良的智谋从何而来,对于我们以人为鉴、以史为鉴,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从历史事件中探寻发展道路,汲取先贤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为现代化事业服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杨永华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中牟地名沿革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