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约公元前250年—186年),字子房,阳翟人(今河南省禹州市),汉高宗刘邦的重要谋臣,秦末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出色智谋,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刘邦钦定为“汉初三杰”之首,被奉为“帝王之师”,后世人尊称他为“一代谋圣”,成为智慧的化身,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张良的一生是依靠智谋建功立业的一生,他以善谋略、出奇制胜、善用巧力而著称。“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于大细。”这是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对张良的评介。史上说张良貌若女子,长得眉清目秀,但他弱小的身躯下蕴藏的智慧能量是惊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张良所发挥的作用,足以胜过十万精兵。但是,功名显赫且深得刘邦信任的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后,不恋功名利禄,及时功成身退,追仙云游而去。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一条历史潜规则。在韩信被诛杀、萧何入狱的险境下,“汉初三杰”唯有张良得到了善终自保,并在后刘邦时代受到了吕后的足够尊重,实属不易。那么,张良的智谋是从何而来的呢?他在帷幄中的“运筹”又是从何而得呢?
张良天资聪颖,有着良好的遗传基因,智商和情商皆高于常人。尽管张良年轻时曾凭一腔热血、一时冲动,干过锥击秦始皇的鲁莽之事,可他后来获得了《太公兵法》,又不断反思自己,吸取教训,审时度势,冷静处事,择机而谋,终于成就了他过人的智谋。因此,我认为张良的智谋是从善于学习并创造性运用所学中来。
从书本上学习而来
张良自幼聪明好学,从不贪玩。他小时候在故乡张得寨南望月堂读书学习时,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特别是“圯桥敬履”得到《太公兵法》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反复钻研,将兵法烂熟于心。熟读《太公兵法》后,他还广泛涉猎历代兵法,学习天文、地理、经史子集……为避人打扰,静心研读,他带着书和干粮来到颍河北岸幽静的山洞,一住就是几天,在那里精读深思。
由于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好学,张良读过的书过目不忘,既理解其中的玄奥,又能融会贯通。知识取代鲁莽的理性升华,使张良由当初逞匹夫之勇、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赳赳武士,脱胎换骨成了大智大勇之人。后来,张良凭借自己雄厚的知识功底,结合春秋战国名家的研究成果,对姜太公的原著进行了整理补充,编撰了《奇门遁甲》。他还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排兵布阵上,创造了八卦迷魂阵等许多阵法,对当时和后世的军事战术战略都有深刻影响。诸葛亮对张良的八卦迷魂阵进行进一步研究后,创造了八卦阵,为刘备在三国之争中赢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张良还和韩信一起对汉代以前出现的180多种兵法进行了大胆改编,将其压缩改编为38种,为后世的兵法奠定了基础。
从学习前人智慧并创造性地运用中来
书本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比如兵法布阵的一些案例,毕竟不是亲身经历,况且战场上情形瞬息万变,每一次战争中的情形,诸如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也不能复制。所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必须把书本理论知识与战场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兵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事态、预测走势、及时作出正确判断的决策能力。在这方面,张良运用得特别好。凭着过人的智谋,他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指点迷津,力挽大局,决定命运。
三十六计中有一条反间计,你看张良是如何运用的。
当年,刘邦在彭城击楚大败,垂头丧气地回到下邑,下马后倚着马鞍问张良:“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的一些地方,将其作为封赏,谁能够与我一起建功立业呢?”这时,张良上前胸有成竹地进言道:“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因项王分封 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王不满,与齐王田荣在梁地联合反楚。这两个人可利用。再一个就是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送给这三个人,我们就可以打败楚军了。”汉王于是就派人去游说英布和彭越,把这两人都争取过来了。特别是英布的归汉,使项王失去了一只臂膀,也使彭越坚定了反楚的信心。加上对韩信委以重任,一个内外联手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面,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张良凭反间计将项王的得力干将英布争取过来,为刘邦所用,对最终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名人茅坤有感而发,说“张良一生得力在此”。
在劝说刘邦定都这件事情上,也充分表现出张良站位全局、创造性地运用兵法的不凡智慧。灭楚后,刘邦想定都洛阳,刘敬却认为应定都关中。刘邦犹豫不决,张良就帮他深刻分析,说:“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就这样,张良从战略地位、经济价值、政治环境与交通设施等方面,客观比较建都洛阳与关中的优劣,力陈定都洛阳和关中之弊利,最后让刘邦心服口服地定都关中。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决策。这一决策对维护汉王朝统治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七国之乱”时,吴楚等国都在关中,故汉景帝可以从容调兵剿灭。
还有夺取峣关之战,张良摸透敌情,灵活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欲取先予,最后以少胜多。那时,刘邦从洛阳向西南穿过辕山,张良跟随刘邦一起攻下韩地十余座城,在胜利的兴头上,刘邦让归顺的韩王成在阳翟留守,让张良和自己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向西进入武关。刘邦想用2万人的兵力攻打峣关秦兵。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守将是屠夫的儿子,市侩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去预备5万人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叫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去利诱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刘邦联合向西攻打咸阳。刘邦想听从秦将的建议,张良却说:“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他手下的士兵不会听从。士兵不从必然带来危害,不如我们趁他们懈怠之时攻打他们。”于是,刘邦率兵攻打秦军,追击败军到蓝田。第二次交战,秦军终于全线溃败。
此次胜利,我们看到张良不仅战术运用得当,而且搞调查研究非常细致。你看,他连秦军将领的父亲是杀猪的细节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