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故都“清明吏治”的罡风流韵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5/30 15:05:44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提起三国,不能不提许昌;提起许昌,不能不提曹操。
许昌素誉“莲城”,至今已历千年。每逢夏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崇“莲”尚洁这一朴素的廉政思想已深深根植于古都许昌的文化血脉——薪火相传,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催生出一个个廉政文化奇葩,虽历经久远仍熠熠生辉,曹魏时期的清明吏治无疑是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提及曹操,凡国人无有不知晓者。当我们剥离附着其身的封建正统观点和艺术夸张的贬斥色彩,从史实的角度审慎考量,呈现眼前更多的却是重才、爱民、责己、务实的形象,其求贤之切、驭人之能、用人之公、容人之量、治法之严、吏治之清,皆在青史上镌刻下醒目印记。
没有梧桐树,怎引凤来栖。细品曹公用人种种,纵览历代帝王亦属翘楚,其过人之处令人叹服!
首为“切”——求贤若渴,情之切切。为揽尽天下英才,曹操于公元210、214、217年三下“求贤令”,他在《短歌行•对酒当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吟唱,更将这种急切与迫切表现的淋漓尽致;次为“破”——世间万物,不破不立,曹操敢于求“破”,提出“察人举官,唯才是举”,彻底破除东汉以来以门第、名节取人的陈规,彰显过人胆识与雄才大略;三为“善”——知人善任,弃短用长,不求全责备。曹魏一时,“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均可提拔重用。谋士许攸负贪财之名投奔曹操,曹操不及穿鞋,赤脚相迎,足见用人之能;四为“公”——以成败论英雄,“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乐进原为曹操帐下小吏,后屡立战功,封广昌亭侯。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并不因重视寒门而轻视士族,华歆、钟繇、司马懿皆出身名门,但均受重用;五为“容”——海纳百川,能容人之不容。“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著《为袁绍檄豫州文》,痛骂曹操祖宗三代。曹操读之,惊出一身冷汗。陈琳被擒,众请杀之。曹公爱其才,赦之不咎,命为从事,尽显宽容大度与坦荡胸怀;六为“严”——法纪严明,赏功罚罪,且身体力行。割发自刑的事迹充分显示了曹操捍卫法纪的勇气和决心,他以大魄力践行“立君牧民,为之轨则”、“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设而不犯,犯而必诛”的法治主张,为吏治的清明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曹操用人,看的不是门第、不是出身、不是名气,而是看政绩、看本事、看战功,他以吏治的清明赢得了麾下的猛将如林、谋士如云、雄兵百万,成为魏武兴盛的牢固基石,最终克成洪业。而“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蜀国狭隘封闭的用人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反复证明,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吏治清明是最大的廉政。吏治腐败与各个行业、职业操守的缺失相伴相生,朝代的衰亡、政权的倾覆皆源于此。北宋后期,官吏弄权、贪贿成风、世风日下、民怨沸腾,宋王朝最终土崩瓦解。国共两党的角逐中,小米加步枪之所以能够击溃国民党美式装备的八百万武装,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国民党吏治腐败则是重要内因。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面对云诡波谲、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我党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的实际出发,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而如何造就人才,如何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如何构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如何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等等,关键就在吏治。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招揽选拔人才上招数迭出,提高政治待遇者有之,增强物质刺激者有之,跋涉千里选调大学生者有之,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一些金字招牌的海归、博士、研究生与实践接轨后黯然失色,一些专家人才落地未稳就“孔雀东南飞”,一些选调的“优质”大学生到岗后连简单的信息也不能成文,更有甚者,卖官鬻爵、私相授受等官场暗流和潜规则仍屡禁不止、屡堵不绝,不断蔓延和滋生——
基于此,只有克服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打造公正清明的吏治环境,才能真正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保护人才。从这一角度审视,曹操选人用人的做法至今仍有许多可取之处,当以扬弃的态度予以借鉴。
——当放眼于“广”:用干部要讲五湖四海。曹操麾下有出身贫寒而勇猛善战者,有来自敌营而有文韬武略者,还有品行欠佳而具真才实学者。现今在人才的使用上也应该加以汲取,果断剔除诸多本不该有的“硬杠杠”,如干部提拔、公务员考试动辄以文凭高低为重要的入门券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范围和空间,把更多的人才吸收进来。凡此种种,皆可变革。唯此才能畅通入口,不拘一格降人才。
——当立足于“实”:曹操求才,决不是摆摆样子、走走路子,而是真抓真做,真做真成。当前抓人才队伍建设也要从实处谋之,以实字取之。要坚持科学规划,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要坚持脚踏实地,从基础抓起,从点滴做起;要坚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如果好高骛远,就可能求而不得,劳而无功。在干部的使用上,更要坚持以实绩为标尺,以实干为基准,选用那些有丰富实践的人、务实重干的人、实绩突出的人,选用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
——当破格于“敢”:“敢”就是要有大气魄、大担当,在用人上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束缚。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固步于循规蹈矩,习惯于按部就班,怕惹非议、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在党性上的不纯和胆略上的缺失。范仲淹尚能“先天下之忧而忧”、于谦尚能“烈火焚烧若等闲”,共产党人就更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大无畏精神,超越曹操用人之“破”,真正使人才当其位,能者当其用。
——当取法于“明”:不明则暗,黑幕之下,暗箱操作,量身打造、因人设岗必然大行其道。所谓全面则明、兼听则明、公开则明,干部的使用必须导向明、标准明、尺度明、程序明,重全面以免偏颇、重明晰以防笼统、重公开以克投机、重程序以治钻营。为此,河南省委提出了“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导向。秉承省委取仕精神,许昌市委将“中心工作跟得上、重大事情拿得下、改善民生办实事、加快发展真爬坡”作为干部提拔的重要标准,彰显用人公正清明。
——当落脚于“用”:能容人、会用人是考量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标准。曹操容人之量、用人之能更值得今人效仿。容人是前提,它显现出领导的品德和胸襟;用人是艺术,它显现出领导的能力和胆识,两者相辅相成。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要将其作为提高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影响和带动部属各安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才能取得人才资源运用的最佳效果。
——当问责于“纪”:曹魏吏治以法纪严明为基。在当前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也必须以铁的纪律,出重拳、下猛药,切实加大对制度落实和选人用人重点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监督、惩戒机制,严明干部纪律,整肃吏治腐败。只有时刻坚守党纪国法“红线”,才能约束领导干部不犯错误、少犯错误,进而以吏治的清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快步迈进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吏清千年韵,曹魏万古风。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宏图待展,富民强省初启征程,愿天下人才尽栖我豫,戮力同心,众志成城,激扬豪情,克难建功,共谋中原之崛起,共襄中州之振兴。
(作者:解淑云 责任编辑:丁永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