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许昌:许下屯田与魏武雄风
许昌:许下屯田与魏武雄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5/22 15:36:03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在华夏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许昌成为一座钟灵毓秀、豪情激越的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在群雄逐鹿、时局艰危的动荡时代里,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昌,以许昌为基点展开了统一天下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今,漫步在许昌大地上,仍然可以发现很多留有历史印记的村庄,如许昌县的王子营、韩营、姬营、营孙、屯里、黄屯等,鄢陵县的杜春营、郭营、周营、胡营、前营、孙屯、耿屯、靳屯等,襄城县的马坊营、四里营、石营、大营、王屯等,禹州市的前营、中营、后营、许屯、刘屯等,长葛市的张营、五里营、营坊等,魏都区的高桥营、老吴营等。作为一段风云浩荡的历史见证,这些以“营”“屯”命名的村庄,都与曹操屯田时军屯、民屯的壮举密切相关。一个个古老的村名,就像一卷卷历史老档,记录着往昔的岁月,见证着许昌的历史。时至今日,虽然村庄的现代建筑早已淹没了古时的旧样,但是村名一直在世道风雨中顽强地坚守,让我们从中可以真实地触摸到许下屯田那段历史的盛衰沉浮,感受三国历史文化的缕缕余香。当岁月的骄阳穿越历史的长空透入火热的现实之际,那些稔熟的地名,不再显得平淡直白,而是具有极为厚重的文化意蕴,让人仿佛听到了许下屯田那段历史的回响。
    缘起:许下屯田的背景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不仅是国家的根本,而且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决定了各路诸侯以及天下苍生的生死存亡。许下屯田正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活动。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尤其是官僚腐败,贿赂公行,剥削严重,人民“寒不敢衣,饥不敢食”,所以引发了黄巾大起义。各地诸侯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为了争夺土地和百姓,混战连年,造成天下大乱。老百姓或死或逃,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粮食供应普遍发生危机。《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当时长安的情况:“时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掳掠,傕、汜、稠乃参分城内,各备其界,犹不能制,而其子弟纵横,侵暴百姓。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窥一斑而知全豹。正如曹操诗中所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汉末名士仲长统也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不仅百姓如此,就是各地军阀也大多无粮无草,饥饿时就到处抢劫,吃饱了就到处丢弃,以至于因缺乏粮食而瓦解逃跑的军队不可胜数。曹操的对手袁绍的军队在河北有时靠吃桑葚充饥,而曹操也和其他军阀一样,同样面临着粮食匮乏的严峻局面。他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为粮食问题中途退兵。曹 操和吕布作战,也因为粮食严重缺乏而不得不停止军事活动,到别的地方去就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选择屯田,首先是基于战争的需要。因为没有粮食,就会军心涣散,失去战斗力,在战乱的年代就失去了争霸的资本。官渡之战中曹操就是因为粮食危机,险些引发自己军队的涣散,幸好许攸献计,捣毁了袁绍的粮草,才得以自保;诸葛亮几次北伐中原,大多是因为粮草不济被迫回师。由此可见粮草的重要性。
    其次,选择屯田,也是稳定局势的政治需要。因为战乱频繁,很多农民流离失所,只有解决农民的问题,社会才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才能为自己赢得民心。曹操在组织青州兵时,只是挑拣那些身强力壮、战斗力比较强的军士,对于那些有伤病的老弱残旅,曹操只能设置屯田把他们束缚在土地上,为自己做后勤服务工作。所以,设置屯田一举两得,既解决了流民和多余军士的生存问题,又解决了粮食生产人员的生活问题。在连年征战中,曹操获得了大量的无主土地。这些土地及大量的农具就成为可以利用的最优秀的资源,能够让他有田有物可屯。此外,在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给屯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曹操政权实施屯田政策,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可行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正月,曹操在许昌颁布了著名的《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并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他深刻地指出,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定略西域,都是以解决粮食问题为前提条件的。寥寥数语,既有理论论证,又有事实根据,典型地体现了曹操简朴、厚重的文风。而屯田令的颁布,则标志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从此诞生,这就是屯田制的出现。因为其范围广,作用大,影响深远,又源于许昌,所以史称许下屯田。
    创新:许下屯田的措施
    屯田虽然不是曹操首创,但屯田制由曹操建立。曹魏的屯田制,继承了汉代在边境的屯田制度并有所发展,不仅把屯田措施制度化,而且成为当时封建土地国有制的主要形式。
    曹操屯田主要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军屯是效法汉武帝在边疆的屯田做法,由士兵组成屯田兵,“以营为生产单位,每营有佃兵60人,佃兵也称‘士’或者‘田卒’”。军屯实行军事化管理,种田者都是士兵,战时打仗,非战时参加农业生产,亦兵亦农。当时战争频繁,军屯往往是权宜之计,所以军屯管理都由一方军队统帅来具体负责。比如,当时的曹洪、夏侯惇等,都是在各自的军士驻地实施屯田,并负责具体的运营,而在分配上也完全按照军事化管理来进行。现在黄淮流域有许多带有“营”字的村庄,就是原来军屯的地方,它完全按军事组织原则组建,由军队内部自行管理。
    民屯的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规模大,成就最为突出。民屯就是政府招募流民在设置屯田的地方参加生产,通常以50人为一屯,现在许多带有“屯”字的村庄,就是原来民屯的地方。屯田民又叫屯田客,生产得到的收成按照政府的分配政策进行分配。在管理上,曹操专门设置了一个不同于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并设有屯田司马专门负责屯田事务的管理工作,其他官员不得干涉。同时,针对屯田,当时自上而下还有一套相应的官员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直接隶属。《后汉书•百官志》载:“曹公置典农中郎将,秩两千石。典农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校尉,秩比两千石,所主如中郎将。”这些都说明曹操设有一套管理机构负责屯田的运作。
    而在分配上,最初多数人主张采用“计牛输谷”的办法,即按照屯田百姓使用国家耕牛的多少来确定不同的税额。“计牛输谷”这种分配之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暴露了许多问题,如没有考虑土地收成,如果遇到收成好的年份,政府按照比例的收入就会高些,但是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收入就会低很多,这对政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实行“分田之术”,即政府取消固定的比例,把土地租给屯田客耕种,而屯田客要为租用土地缴纳一定的成果,或者说税收更合适,这样就保证了政府收入的稳定性。
    在许下屯田的初期,为了提高屯田的亩产量,曹操一方面对屯田的人均耕地面积加以控制,避免广种薄收;另一方面强调精耕细作,务求增加收获量,以种植粟、麦为主,间或种植桑、麻。西晋傅玄曾说:“近魏初课田,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数十斛。”由于举措得当,加上风调雨顺,后来有一年政府竟然得谷百万斛,许下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贡献:许下屯田的意义
    由于许下屯田的成功,曹操第二年便把它作为一项制度推广到其统治的其他地区。今天,我们凝望这一段浩荡的历史风云,竟然发现,屯田制度无论对于曹魏政权还是中国历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作为曹操一生中重大的经济举措,历来学者对曹魏的屯田制都评价颇高。何兹全在《论曹操》中更是不惜言辞赞扬曹操的屯田政策,认为“屯田制的出现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解决了前代社会所创造出来而又无法解决的矛盾而出现的,它的意义是新的生产方式出来代替旧的生产方式”。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屯田制度就没有曹魏政权,它不仅在军事上给予曹操的军队以充足、可靠的粮草供应,而且在稳定社会政权和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屯田政策实施之前,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军阀连年混战,中原的农业生产被严重破坏;老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农民逃难造成土地荒芜,满目疮痍。实施屯田政策之后,政府把荒芜的土地收集起来,分配给士兵或者屯田客耕种,并给予必要的生产工具,成果共享。流民由此安顿下来,社会生产慢慢恢复,经济也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复苏,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曹操许下屯田,成为“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外的又一有力措施,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地位也是令人瞩目的。事实上,在曹魏以后,历代都有屯田活动,其土地制度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曹操屯田制的影响。屯田的组织方法、分配方法和分田之术的具体安排,也为后世的土地制度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标准。比如,晋朝以后的占田制,就是在屯田制的基础上,调整屯田的分田之法和分配数额而形成的。还有北魏时兴起、在隋唐时完善的均田制,也是借鉴屯田制度寓兵于农的兵农合一思想。当历史巨人的脚步匆匆跨入20世纪的时候,无论是抗战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还是后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辛苦耕耘,我们从中都能够窥见许下屯田的影子。
    回响:许下屯田的遗迹
    作为许下屯田的发源地,运粮河、碾上村、议事台等更是成为许下屯田的真实注脚。漫步其间,岁月感和沧桑感扑面而来,处处是历史的回响。
    正如上文所言,在许下屯田的遗址中,现在许昌仍有许多带“营”和“屯”字的村庄,即是当年屯田的历史见证。而在众多的遗迹和遗址中,议事台因为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而享誉四方。议事台,位于鄢陵县马栏镇议事台村,又叫议台,相传曹操常集群臣幕僚,在此商讨国家大事及屯田事宜。群众相传,当年曹操到鄢陵后即带领将士,察地形、设兵营、开荒屯田,现议台附近的几个村庄如前营、后营、郭营以及只乐乡的小营、大营,都是当年曹操在此屯田的佐证。该县境内的望田村,也是因为曹操站在台上观望种田情况而得名。为了便于领导屯田事业,当年议事台上有议事厅、屯田都尉寓所、曹操行宫等,如今台上的建筑早无踪影,但高高的土台依然存在。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有年夏天,天气闷热,曹操与群臣在议事台上议事,群臣发言都很热烈,四周洼地的青蛙也凑热闹似的叫个不停,那叫声影响了曹操的思路,他生气地对着洼地大叫一声:“都别叫了!”说来奇怪,从此,这里的青蛙全都不会叫唤了。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但由此不难想象,当年议事台上的议事内容是多么严肃。
    当屯田得到了大批的粮食后,对粮食的加工及运输,也成为许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如今在许昌市区有一个叫“碾上”的地方。曹操许下屯田时,这个地方正是曹军碾米的集中场地。由于许下屯田使粮食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曹操就在这个地方专门设置了一个大型粮食加工厂——碾米场,数以百计的石碾、石磨,便一年四季地运转起来,碾转声“咕噜噜”昼夜不停。当时许昌有民谣:“碾米运粮,包打胜仗,天下太平,黎民安康。”风吹雨淋下的石碾磨平了岁月的痕迹,当年的碾米场也渐渐发展成为大的居民村落,而“碾上”的地名也就产生了。
    曹操在大规模推行屯田制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许昌广开运河,这就是运粮河。这些运河的开凿既有灌溉农田之利,又有航运之功。它屯田济军、运兵输粮,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又解决了军粮供给。
    人间正道是沧桑。曹魏时代那人喊马嘶、良田飘香、颍水奔流、军舶如梭、船队浩荡的场景早已无存,但开凿的人工河至今仍然留有许多遗迹:最为著名的是贯穿于许昌市区的运粮河和分散于许昌附近的枣祗河、玛瑙河、高底河、灌沟、艾城河等。从历史角度看,这些贯通南北的运河对当时的曹魏政权和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河周围也始终处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中心地位。经历了一代繁华和千年风霜,运粮河由滚滚波涛变成涓涓细流,但作为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无疑是曹魏时代民族智慧与精神文化的象征,是华夏历史的恢宏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国虽已远,魏武雄风在。今日我们面对许昌大地的千里沃野和万顷良田,似乎时时可以感受到当年魏武挥鞭、割发代首的雄伟姿影——曹魏离我们并不遥远。毫无疑问,许下屯田的历史创举将永远留在许昌人的记忆深处,并与当代许昌人的“中国梦”“中原梦”和富民兴许的伟大事业相映生辉,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祖国、为中原、为许昌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
(作者:赵献东 责任编辑:丁永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