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
每次回望商丘的历史,都像徜徉在一片大森林的边沿,用一次次地极目远眺,寻找那一棵棵缀满商丘文明果实的苍天大树。每棵大树的横截面上,那一丝丝铜钩铁划般的脉络,都清晰呈现着不同时期的岁月年轮。每一重年轮的叠压,形成了商丘的这棵文明大树;每一度岁月的风霜,造就了商丘的这片历史森林。
商丘自微子筑城以来,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一时一事,一人一物,风吹雨打,潮涨汐落,都在曾经的历经过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遗留下久远的信息。那么,追寻商丘的过程,其实就是漫步一个个朝代、一个个历史时期的过程,其实就是游历商丘变化的过程。
今天,让我们的脚步走进宋朝时期的商丘。
横亘在中国历史山峰上数百年的大宋一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思想最活跃、政治最开放、文化最开明的一个时期。在宋代,商丘先后称作宋州、应天、南京等,先为州治,再为府治,后为陪都,使这里具有独特的政治地位、便利的交通设施、优越的物质条件、珍贵的教育资源。
一、独特的政治地位
宋朝的创立者,是一个叫赵匡胤的人。唐朝以后,中国陷入地方军阀的混战之中,有枪就是草头王,各路诸侯凭借着军事实力把中国版图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小王国,各自为政,乱立山头,先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当时的后周大将赵匡胤被分封为归德军节度使,驻守宋州(商丘)。他看到动荡的社会现实给老百姓生存、生活、生产带来的重大损失,看到民声鼎沸、怨声载道,遂起图霸之心。他以宋州为根据地和大本营,经过精心筹划,合纵连横,终于在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统天下。他把宋州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始终念念不忘,遂以“宋”为国号。本来他想在宋州建都,但当时还有西夏王朝是他的心腹大患,为了图方便起见,他把战略重点西迁,在汴梁建都,但宋州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丝毫的降低。到了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掠走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时的康王赵构在大臣崔孝等人的斡旋和护卫下仓皇逃来,在黄河“泥马渡康王”,来到了南岸的南京(今商丘)。他惊魂初定,即在南京(今商丘)即位,建立新的宋朝政府,史称“南宋”。在金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他在南京(今商丘)停留仅仅5个月,就逃过长江,到了临安,继续偏安一隅,凭着长江天堑,与金国形成了隔江而治的局面。由此来看,当时的两宋当局确实有着不绝的“商丘情结”,从而也使商丘在整个宋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以一地而兴一朝、以一城而扶两代,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古城倒影
鉴于商丘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宋朝当局先后对商丘的战略定位、行政区划和管辖权限进行了强化。商丘初名宋州,州治。公元1006年,改宋州为应天府,即“顺应天人”之意。公元1014年,宋真宗又亲自驾临商丘,主持隆重的授命仪式,把应天府升格为南京,改圣祖殿为鸿庆殿,并赐宴三日。从此,南京商丘作为节守东南方向的陪都,与东京汴梁、西京长安、北京燕山并称为“四京”,成为宋朝的政治重镇、经济重镇和军事重镇。
二、便利的交通设施
商丘自古为战略要地,在两宋时期更是“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连于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焉”。其水陆交通网四通八达,可以便捷地通往全国各地。
在水路方面,隋唐大运河余脉汴河穿境而过,东南方向的物资必须经商丘方能运送到京都等地。而宋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海防贸易,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清代的朱彝尊曾这样描述过当时汴河给商丘带来的交通便利:“商丘,宋之南京也。东都盛时,由汴水浮舟达通津门,三百里而近,车徒之毂五,冠盖之络绎,妖童光妓自露台瓦市而至,乐府之流传,朝倚声而夕勾队于碧堂上……”
商丘古城楼
在陆路方面,自景德三年开始,由官方出资重修隋唐时期建成的商丘境内的“驰道”,由彭城沿汴河直达汴京。“驰道”这种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首创于隋炀帝杨广,主要是皇帝出行专用,没有皇帝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驰入,即便是皇族内部人员也不行,否则就是僭越大罪,有杀头的危险。而宋朝当局重修的商丘境内的这条“驰道”,却规定任何人都可以行走,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这是当时商丘人在交通上享有的特权。直到现在,商丘人还习惯于把主要道路称为“官路”。
三、优越的物质条件
宋朝时期的商丘,由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沃野千里,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小麦、水稻、大豆、芝麻等农作物非常丰裕。最为有名的土特产“应天府金桃”天下驰名,被作为贡品为皇家专用。
商丘拥有发达的纺织业,农村家家植桑养蚕,城镇丝织作坊林立,生产的丝绸畅销全国。当时,丝绸属消费奢侈品,价格昂贵,潇洒华丽,即便是欧洲的一些皇室大族,也不能轻易穿着。而在商丘,丝绸成为人们最普通的衣料,司马光曾在文中记载“贩夫走卒皆着丝袜。”
商丘燧皇陵
在手工业方面,商丘的许多产品都享誉全国,影响后世。其中名气最大的是两个酒类品牌,一个叫桂香酒,属果酒;一个叫北库酒,属发酵酒。其中,北库酒的初始酿造者,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时,兵驻宋州。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即便是军队的经费也十分紧张。而酒类产品当时属于国家专卖,利润极高,税赋极重。周世宗出于军事目的的考虑,允许各地驻军自设酒库,自行酿酒,一者满足数十万驻军的自我需求,二者出售以资军需。赵匡胤抓住这个机遇,率先在军中设立酿酒作坊,并聘请民间酿酒高手,配制出清香甘醇的美酒。因其储藏的酒库位于五大军库的北部,故称“北库酒”(按当时的行军习惯,出于安全的角度考虑,军需物资按不同用途,大都依照五行方位分别存放,北方属水,酒乃水之精,存于北库)。赵匡胤好喝酒,并且酒在他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酒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每一个关键时刻,酒都成为他最合适的谋权工具。因此,北宋建立后,由他酿造的北库酒成为了国酒,影响力延续近百年。像欧阳修知颖州时,看到前任知府留下的几坛北库酒,非常高兴,专门赋诗以感谢:“北库酒醪君旧物,西湖烟水我如家”。北库酒为商丘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成为主要的支柱产业。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