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着城市的风土人情,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
关虎屯、老鸦陈、塔湾西街、代书胡同、熊耳河、洛达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背后蕴藏着令人神往、耐人寻味的故事。
老鸦陈村,东邻柳林,西接石佛,北靠古荥,南抵市区,曾是河南郑州最大的城中村,也是郑州老城区的北部入口。
老鸦陈村交通便利 周甬 摄
相传,这个村庄诞生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从村落形成到得名“老鸦陈”,一个小小村庄的流变,竟隐藏着不少重大历史事件的痕迹。
村落前身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驻屯地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相传,老鸦陈村就诞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之中。
老鸦陈一带临近贾鲁河(战国称鸿沟,汉代名蒗荡渠),是古代粮运的交通要道,且地面宽阔,适合驻军。于是黄巾军抢先占据此地,建成军屯,取名黄巾宝屯。不久后,汉军击败黄巾军,黄巾宝屯成为曹操仓储粮草之地,并逐渐形成村落。
不过,史书中并没有黄巾宝屯的有关记载,这个与老鸦陈由来相关的故事,靠的是村民的口口相传。成为黄巾宝屯后,老鸦陈一带发生过哪些事,又改叫过哪些村名,后人已经无从得知。20世纪60年代初,老鸦陈村南寨东岗上曾挖出一个元朝的砖拱古墓,据说是“黄守备墓”,可见的确有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
巧合的是,清朝咸丰年间,在郑州发动农民起义的张大鳖就是老鸦陈人。据说他自幼崇拜英雄,特别喜欢听村中老人讲述黄巾军起义的故事。或许,张大鳖的人生选择,就受到了家乡起源历史的影响。
老鸦陈村人立碑纪念祖先 白韬 摄
老鸦陈因明初大槐树移民而得名
老鸦陈之所以得名,则与大槐树移民有关。大槐树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指的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事件。
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乱使中原地区赤地千里、人烟稀少,而山西战事相对较少,经济未受大的破坏,人口繁衍较快,特别是平阳府一带,外省难民大量涌入,形成了“地狭人稠”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实行“移民垦荒”政策,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这些山西移民统一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因此,许多移民后裔将迁出地“大槐树”作为祖籍的一个象征和标记。
相传,有姓陈的一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郑州,看中老鸦陈地势邻水、位置优越,便在此定居下来。为了防止河水冲刷导致泥土流失,陈姓人家在村里村外广植树木。多年以后,绿树成荫,招致乌鸦成群,乡人经过村子,老远就能听到乌鸦叫声连天,于是抓住“乌鸦”和“陈姓”两个关键记忆点,久而久之,就把村名叫成“老鸦陈”,一直沿用至今。
面貌一新的老鸦陈村 周甬 摄
小村庄变迁蕴藏着历史痕迹
“要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我家哪里住,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广泛流传的这首民谣中的“老鹳窝”,在豫北地区的版本中,被替换为“老鸹窝”。老鸹是乌鸦的俗称,如此说来,“老鸦陈”这个村名,或许更隐含了陈姓一族的思乡情愫。
郑州还有个名为“水牛张”的村落,相传也与大槐树移民有关。水牛张村张氏祠堂内,一座民国十八年刻立的《张氏宗祠营建碑记》记载:“水牛张张氏家族于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至此。”据说,明朝初年,有姓张的叔侄二人,牵着一头水牛,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郑州,于现在的水牛张村落户,用这头水牛垦荒屯田。后来世代繁衍,形成了村落,外人就称这个村子为“水牛张”。
郑州地铁4号线老鸦陈站 白韬 摄
不管是老鸦陈,还是水牛张,这些小村庄的历史变迁中都蕴藏着许多重大历史痕迹。过去的故事将继续流传,同一片土地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照见美好的未来。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