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入豫第一县灵宝阳平乡东南的秦岭余脉中,有一座山,像一位安睡的巨人,仰卧在灵湖峪和池峪之间,巨人的头、肩、腹、腿清晰可辨。这就是著名的夸父山。夸父山北面山脚下,就是夸父营村和八大社。山民们传说,这座山就是夸父逐日不成而死后化成的,他们都是夸父的后裔,世代居住在这里,陪伴和守候着夸父,清代还立有石碑。
夸父是后土的孙子,共工氏的重孙。他是位巨人,居住在北方“成都载天”的地方,两耳挂着两条黄蛇,手中也把着两条黄蛇。有一天,他看到日落西山,天空也逐渐黑暗了下来,想道:太阳要不落下去多好啊!夸父想看个究竟,便撩开大步,风驰电掣般向着太阳追去,一直追到了禺谷。禺谷就是太阳每天落下的地方。夸父追上了太阳,正要上前一把抱住,只觉得浑身炙烤,口渴难忍。他收回双臂,伏身到渭河里,一口气喝干了渭河里的水。还口渴难忍,他又伏身到黄河里,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水。还口渴,他打算去北方的大泽瀚海里去喝水。但路太远,夸父还未跑到,就渴死在路上了。夸父死后,他的身躯化成了一座山,抛出去的手杖化成了大片的桃林。这山,就是秦岭中的那座夸父山。现今的灵宝市,在隋代以前就叫桃林县、桃林寨。夸父峪中的八大社是八个村庄,他们轮流作社,纪念夸父这位逐日英雄。
说明:有关夸父的神话和夸父峪八社祭祀习俗的调查,见于程健君《民间神话》(海燕出版社1997年出版)。夸父神话的叙事背景,应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000年。夸父逐日的典籍记载,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另有一篇异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两文的差别,是在黄河饮水还是在黄河和渭河两条河中饮水,是先饮河还是先饮渭?笔者以为,按照民间故事的三段结构,应该是先饮小点的渭河之水,不足再饮大点的黄河之水,仍不足去饮大泽瀚海之水。故取先渭、再河、后瀚海之序。(乔台山辑录)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