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寺大门
叫兴国寺的地名和庙宇很多,郑州荥阳就有两个。
荥阳的豫龙镇兴国寺,是郑州周边野游休闲的好地方。不要门票,还很有文化,尤其在地理水文、人文历史方面。
在荥阳,同名的还有个广武兴国寺(也叫河阴兴国寺、大师姑兴国寺),在广武镇大师姑村附近,保存和感官体验不如豫龙镇兴国寺。
宋太宗有个年号“太平兴国”,也有地名来自这个年号。广武镇兴国寺的兴国二字,来自“太平兴国”赵匡义的年号。有资料记载它建于宋朝,或和太平兴国年号有关,但是寺庙遗址前有唐朝残物(经幢),或有更早历史,只是后来以宋朝的兴国定名。
我们郑州人平常生活、活动、休闲游历,说兴国寺,主要是指豫龙镇的兴国寺(陇海西路延长线北),保存和重建完好,有“山”有水,有庙有林。
建于唐朝,曾是白马寺的下院
豫龙镇兴国寺,曾是洛阳白马寺的下院,它建于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有1350多年历史。那时佛教盛行,洛阳白马寺的慧悟禅师云游到荥阳市的豫龙镇,见该处北枕檀山,南临须水源,且有五条河汊蜿蜒伸向这里,状似五条巨龙,当地有“五龙朝圣”之说,便决定在这里建寺,取“上有天命,尊佛兴国”之意,定名“兴国寺”。
这是我读作家朋友相茹的文字的结果,更早看稗官野史材料,大同小异,材料简单说是一个唐朝高僧看“北枕檀山,南临运粮河”,风水极好就在这建庙。檀山,也叫檀原,其实就是稍微高出来的地势,著名诗人刘禹锡就曾说自己家在檀山原(塬)。现在刘禹锡墓、李商隐墓等所在地均在荥阳,就是当年的檀山塬,算不上丘陵。地势稍高,古代或更明显。
古人称呼这里是“须源溪”,认为是须水河的一个支流、源头(现在有所荒废、堵塞)。“运粮河”和“须水源”或是不同朝代别名或生活应用名。能叫“运粮河”,估计古代水量丰沛甚至还有洪水灾害,这也能在现在兴国寺西边有“镇河宝塔”(宝塔镇河妖)建筑上体现。
镇河宝塔或为后修,古代真有原型。当年这里须水(支流)泛滥,有山有水,是一片好地方。
兴国寺门前的古槐有千年历史,基本不存,曾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荥阳名景之一。
现代仿制的古槐造型
建寺一千多年,不断毁修
兴国寺村,是兴国寺所在。村名就是寺名,古代叫什么已经不可考,现在是因寺而定名。这里的兴国来历就是兴盛佛国、庄严国土之意。另外一个兴国寺是皇帝年号借用。
我去过兴国寺多次,尤其看过那条河流研究过郑州水系。2023年春节(农历腊月二十八左右)再去时,专门研究了寺庙内的残存碑刻,细节不多。
1990年的碑刻,记载了1981年重启(重修)寺庙。历代碑刻有道光元年(记载嘉庆十五年修)的,其他多是清朝碑刻,字迹模糊。从唐朝建寺到清朝道光年,唐五代宋金元明清1300多年,不断毁修,原址和门前的河流见证了郑州风云历史。研究民俗、稗官野史、地名典故,我最喜欢的就是古代的碑刻,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与古人交流。我等皆江山过客尘土,唯有文字能苟延残喘。最后连地球、太阳都是黑洞尘埃,人生苦短啊,及时感性,多走出去,感受这个世界和生活角落。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