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开封:在宋朝过春社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9/3/22 10:47:5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将近1000年前,出生在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今属民权)的状元宋庠写了一首《春社日置酒示客》:
欣欣春色上高台,一雨关河宿雾开。
洛浦宓妃鸿已去,汉家皇后燕初来。
山炉馥郁熏歌扇,锦瑟丁宁侑客杯。
秉烛寻芳君莫倦,欢游才散便徘徊。
这首诗大意是说,宋庠在春社那天登上高台,观赏风景,看雨后初晴,飞燕归来,然后打道回府,点起香炉,让歌姬唱歌,陪客人参加社宴,畅饮社酒,欢乐的宴会直到深夜才散。
春社是一个节日,祭祀社神的节日。而社神是土地之神、五谷之神,在唐宋以前的神话和民俗文化中,神通广大,备受尊重。不过在唐宋以后,社神的地位渐渐下降,沦落为土地公公之流。民间甚至把他跟土地公公混为一谈,祭社神成了祭土地,祭土地即是祭社神。
春天将近100天,哪天才是祭祀社神的日子呢?宋朝历法是这样规定的:“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国朝乃以五戊为定法。”(《岁时广记》卷14)从立春开始算,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从立秋开始算,第五个戊日为秋社。
现代读者见到“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种文字,往往不明所云。实际上并不难懂——古人以干支计日,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依次排列,十天后再来一轮,又是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从立春那天开始查干支,查到第一个戊日、第二个戊日、第三个戊日、第四个戊日、第五个戊日,赶紧做个记号,将这“第五个戊日”定为春社日。
以2019年为例,这年立春是在2月4日(农历2018年腊月三十)。从这天起往后查,第一个戊日是2月10日,第二个戊日是2月20日,第三个戊日是3月2日,第四个戊日是3月12日,第五个戊日是3月22日。假如按照宋朝历法,3月22日就是2019年的春社日,这天是农历二月十六。
再以2020年为例,这年立春也是2月4日(农历2020年正月十一)。从这天往后查,第一个戊日是2月5日,第二个戊日是2月15日,第三个戊日是2月25日,第四个戊日是3月6日,第五个戊日是3月16日。按照宋朝历法,3月16日就是2020年的春社日,这天是农历二月二十三。
年份不同,社日也不同,有的在二月(2019年和2020年),有的在三月(绍兴十三年),还有的在正月(绍兴十六年)。对于喜欢简单直接方便快捷的现代人来讲,节日如此不固定,过个节都要查半天老黄历,实在是太过麻烦。所以现代人过春社,会选一个固定的日期,例如农历三月初三。三月初三本是上巳节,是古人去郊外水边洗濯污垢、踏青游春的日子,因为好记,所以把它和春社放一块儿。
事实上,上巳和春社在今天都不是什么重要节日,人们不拿它们当回事儿,农民也未必记得这些日子。古代农民在社日祭后土、唱大戏,现代农民假如还有这么隆重对待社日的,那必定不是为了祈祷丰收,而是为了发展旅游。现代旅游不就是这样吗?为了吸引游客,将传统节日捡拾起来,从古籍中寻找一些佐证,再杜撰一些传说,找一些脱离土地很多年的群众演员去扮演农民,根据导演的设想,表演所谓的古风和民风,用最近二三十年发明出来的“传统”,证明“千余年来从未中断”,以此申报非遗,哄骗游客,让游客自以为尝到了田园的味道,受到了传统的熏陶,开开心心地献上钱包。
如果有人想恢复宋朝版本的春社,或者想发展春社旅游,或者想申报相关的非遗项目,那么好,请一定要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
在宋朝,社神的地位已经下降,并且被生活化和庸俗化,成了一对喜欢恶作剧的老年夫妻,被称为“社公”和“社婆”。唐宋以前祭祀社神的宏大仪式,在宋朝成了与社公、社婆一起作乐的游戏,成了妇女休闲和小孩休假的一个小小节日。
春社怎么作乐,如何游戏,暂时先不谈,我们先看看宋朝人在春社这天吃什么。
据《岁时广记》记载,春社的主食是“鏊饼”和“漫泼饭”。鏊饼是在鏊子(一种专门用来做煎饼的器具)上摊开煎熟的薄面饼,卷着生菜、韭菜和猪肉吃。漫泼饭是盖浇饭,用炒鸡蛋、猪羊肉、青蒿菜、芫荽、韭菜做菜码儿。
春社的小食是“社糕”,做法不见记载。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春社这天,人们会互送社糕和社酒,就像中秋时互送月饼、春节时互送年糕一样。
社酒是什么酒呢?文献中也没有记载。不过在宋朝人看来,社酒沾上了社公、社婆的某些神力,可以驱赶蚊虫,还能让不会说话的小孩子尽快学会说话:“社酒喷屋四壁,去蚊虫;纳小儿口中,令速语。”把社酒喷到屋内墙壁上,蚊虫不敢进屋;把社酒涂抹到小孩嘴里,小孩学会说话的时间会提前。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将社酒滴到老人耳朵里,可以治疗耳聋。
按宋朝风俗,春社有“三不宜”:
一不宜晚起。小朋友这天假如起床太晚,社公、社婆会偷着在他们脸上拉屎,以后这孩子长大,会有一张大黄脸,跟秦琼秦叔宝似的。
二不宜吃腌菜。假如女生在春社这天吃了腌菜,将来出嫁拜见公婆,一弯腰就放屁,忍都忍不住。
三不宜上学和开工。春社这天,如果小孩还去上学,会越学越笨;如果妇女还在做女红,会被扎伤手指。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休假,小孩别去上学,大人别去做工,已婚妇女可以休假一天,回娘家探亲。
又据《东京梦华录》,已婚妇女在春社那天回娘家探亲,娘家人会送她小葫芦和大红枣。把葫芦带回去,能给孩子当玩具,大枣则可以补身体。另外葫芦多籽,寓意多子。枣的谐音是“早”,寓意早生贵子。
《东京梦华录》还记载,春社那天,学校放假,老师会和学生们聚餐,师生们大吃一顿,临走还让学生带走礼物,例如花篮、水果、社糕、社酒之类。但是,聚会时花的钱都要由学生承担。换句话说,学生去参加春社聚餐,都要交给老师份子钱。
社日最好玩的游戏,全与小朋友有关,这些游戏分为三项,分述如下。
第一,乞聪明。
在宋朝江浙一带,小朋友还没学会走路的时候,父母让他们在社日那天爬过土沟,据说这样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宋朝文学家李廌(苏东坡的好朋友)写过一首《社日书怀》:
社公沐发望年丰,岂谓雨余仍苦风?
未报田间禾颖秀,但惊堂上燕巢空。
里人分胙祈微福,稚子爬沟拟乞聪。
老病不知秋过半,谩刍新酿要治聋。
这首诗虽然描述的不是春社,而是秋社,但是里面的习俗和春社的一样。秋社到了,燕子飞走了,乡民祭过社神,在一块儿聚餐,分吃祭肉,分饮社酒。小朋友在沟里爬,家人想让他们更聪明。我(李廌)年纪大了,脑子糊涂了,不知道秋天已经过完一半,还计划着再酿一些社酒,治治自己的耳聋。
第二,开聪明。
每年春社日,小学生放假,将一根大葱绑在竹竿上,从窗内捅到窗外,谓之“开聪(葱)明”。
第三,能计算。
春社这天,小学生又用彩色丝线系一个蒜头,挂在脖子上,谓之“能计算(系蒜)”。
(作者:李开周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