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苏轼是个“环保控”
苏轼是个“环保控”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7/20 10:03:3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召开说明现在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不少积极倡导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中华民族悠久的生态文明历史。我们不妨穿越到北宋,去看一位环保达人,他就是“环保控”——苏轼。
    带头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苏轼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很强的植树情结,那时他年年在家乡栽植松树,10多年里,苏轼亲手栽的松树有数万株。《东坡杂记》载:“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
    此后,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无论是到哪个地方,苏轼都能坚持植树造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苏轼看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他带头并发动民众植树造林,绿化黄州。他筑室东坡,自号“东坡雪堂”,在住宅四周广种柳、桑、竹、枣、栗等树木,并诗记之:“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他在《东坡八首》中也写道:“我在东坡下,躬耕三亩园。”“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这些都是苏轼投身植树绿化环境的真实记载。
    苏轼被贬定州刺史时,仍不忘植树造林。他鼓励农民改良土壤、治理荒滩,广为植树造林。尤其是北方的槐树,木质坚实、枝叶茂盛,春季里槐花满枝清香怡人,并且耐严寒抗风雪。苏东坡在定州他的“雪浪斋”院里亲手栽种了两棵槐树。
    苏轼走到哪里就把植树造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到哪里。
    大量的植树造林体验使苏轼对改善生态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任徐州知府时,苏轼曾到辖区滕县视察,对当地的植树造林成效十分满意。这次,苏轼留下了诗作名篇《滕县时同年西园》:“西园手所开,珍木来千岑。养此霜雪根,迟被鸾凤吟。池塘得流水,龟鱼自浮沉。幽桂日夜长,百花乱青衿。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苏轼通过写诗来表达他的生态环境观,他认为植树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能使“池塘得流水”,还能促进植物生长,使“幽桂日夜长”,引得凤凰来。这也许就是苏轼所追求的生态环境梦想吧。
     积极倡导践行生态环境保护
    苏轼从少年起就身体力行创造好的生态环境。《东坡志林》载,少年时期的苏轼十分注重生态保护,他们家里栽着竹子、柏树以及各种花草,丛丛簇簇,布满整个庭院,引来许多小鸟在树上筑巢。苏母教育他们包括家里的仆从,不得捕捉小鸟。几年间,鸟雀都把窝建在低枝上,里边的雏鸟,人抬头就能看见。甚至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隔四五天就飞到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极为珍贵奇异,十分罕见,街坊邻里也都觉着很新鲜。苏轼则认为,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以诚实取信于动物罢了。显然,那时的苏轼家是人和鸟和谐相处的典范。
    长大从政之后,苏轼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关注和重视。在巡视陕西凤翔期间,苏轼特别关注当地的森林生态效益。当时,凤翔一带的达官贵人喜欢大兴土木,造成岐山一带滥伐森林、破坏森林生态的行为发生,苏轼看到后,感到甚为痛惜。作为诗人的他,在自己的诗歌里表达了关切,他在《凤翔八观·东湖》中写道:“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苏轼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秦陇山区由于过量采伐森林而呈现出山石裸露、“有山秃如赭”的悲惨景观。也正是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渭河“有水浊如泔”,与长江“江水绿如蓝”形成强烈的反差。可见,苏轼对森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感到无比痛心。
    为了保护森林、倡导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苏轼在《凤翔八观·真兴寺阁》中指名道姓抨击了当地权贵王彦超大兴土木、滥伐林木的行为:“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这是苏轼对于滥伐森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行为的愤慨和抨击。与此同时,苏轼还写了《万松亭并叙》,同样对麻城县令张毅早年植树遭到后人破坏的行为予以谴责,其叙说:“麻城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周,以芘行者,且以名其亭。去未十年,而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伤来者之不嗣其意也,故作是诗: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
    正因为深知植树造林保证成活很不容易,苏轼才发出了这些感慨,诗句体现了苏轼的森林生态保护思想。
    大力改造修复生态环境
    不仅如此,苏轼更把自己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付诸实际行动,尤其是他每到一处为官执政,总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考察了解,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改造修复。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四月,苏轼担任杭州知府时,西湖荒废,久不治理,湖中积葑田有二十五万丈之多。葑田就是湖泽中葑菱积聚,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干了就变成了田。因此,湖水没有了,运河有时就取钱塘江的潮水来补充水源。潮水浑浊又多淤积,运河流经市区,遇到大雨就形成内涝,群众苦不堪言,成为城市的大患。唐代的六井也荒废了,城里百姓吃不上甜水,杭州西湖的生态环境因此遭到破坏。
    苏轼到杭州后,分析了这些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决定先疏浚茅山、盐桥两条河流,用茅山河接受钱塘江的潮水,用盐桥河接受西湖水,再修建一座堰闸,以便控制湖水的储积和放出,避免了内涝的发生。从这以后,潮水不再流入市区了。同时,苏轼修缮了六井,把引水管道由竹管改为瓦筒,使用持久,避免了经常更换,不仅保证了供水,也扩大了供水范围,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这应该是最早的自来水工程了。《宋史》记载了这件事:“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接着,苏轼决心彻底修复西湖的生态环境,他组织开挖葑田,对于挖出来堆积如山的淤泥如何处置,苏轼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用无处安置的湖草、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上建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桥,沟通里湖和外湖,从此南北往来便利,人们再也不必绕湖而行。经过半年整治,西湖面貌一新,水草淤泥全部被铲除,湖面豁然开朗,一条长880丈、宽5丈的南北长堤屹立湖中。随后,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侧栽植芙蓉、杨柳,修建了亭阁。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杭州人民将其称为“苏堤”。为了使西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永久改善,他又出台政策,鼓励百姓在西湖规定范围内种植菱角,避免湖草疯长,再次封湖。从此,西湖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知名景区。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他听说广州百姓没有清洁水源,喝的都是苦咸水,造成了瘟疫流行,于是便给广州太守王敏中写信,建议他采纳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意见,将离广州20里的蒲涧山滴水岩上的水引入城中。王太守听从了苏轼的建议,立即组织人力,动工兴建引水工程。这样一来,广州城的百姓都饮上了清洁的山泉水。
    后来,苏轼被贬到当时荒僻异常的海南儋州。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苏轼谪居在儋州,他发现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吃的井水“百井皆咸”,黎汉民众常常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患病。为此,苏轼带领乡民经过勘探选择,挖凿了一口井。该井泉旺水甜,乡民到此井打水饮用,因饮水而生病的减少了,乡民感激地称此井为“东坡井”。
(作者:刘永加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梅子词人贺铸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