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源于新乡的成语之山公启事
源于新乡的成语之山公启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6/25 11:05:2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释义】
    晋山涛为吏部尚书,凡选用人才,亲作评论,然后公奏,时称“山公启事”。后比喻公开选拔人才。
    【出处】
    《晋书·山涛传》:“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唯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山涛,字巨源,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他以其风神气度、远见卓识、孝母守贫而著称于世。清道光《辉县志·人物志·流寓》有记载。
    【故事】
    山涛,河内怀县人,字巨源。他年少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博学多识,卓然不群。喜好《老子》《庄子》,隐身韬晦,不露锋芒。与嵇康、阮籍等文人为友,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被杀之前,对儿子嵇绍说:“有巨源(山涛)在,你就不会孤立无援的。”由此可见,山涛待人坦诚,深得友人信赖。
 三国时期,山涛在曹魏做过赵国相,后任尚书吏部郎。西晋政权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非常器重他,咸宁初年任他为吏部尚书。宦海风波多,仕途最坎坷。山涛对此深有体会,多次要求辞官,晋武帝都没有答应,山涛无可奈何,只得硬着头皮干下去。
    山涛在吏部尚书十多年,负责选拔人才,荐举官吏。每当空出一个官员的位置,山涛就准备几个候选人,当了解皇帝的意向后,再正式启奏,符合皇帝意图的人选予以优先安排。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皇帝任用的人有的并不是群臣荐举的,而臣也不知道是皇帝的意图,还以为是山涛任意安排的。所以,有的大臣就在皇帝面前说山涛的坏话,晋武帝也不清楚事情的真相,给山涛写手令,告诫他说:“用人之道,唯才是举,不要遗漏疏远的人,也不要疏远出身卑贱的人,这样,天下便可大治了。”而山涛不加解释,还是一如既往。一年以后,众臣的议论也就停止了。山涛对所荐举的人都加以评论品题,然后写成“启事”供皇帝选用,当时人称“山公启事”。

(作者: 责任编辑:康玉方)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